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77.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石灰藻 的原始碼
←
石灰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石灰澡.jpg|缩略图|右|以石灰藻為主的稱為藻礁,而這些組織內含有鈣質成份的藻類便稱為「鈣化藻」]] '''石灰藻'''是珊瑚礁中最重要的造礁生物之一, 包括了]]藍綠藻]]、[[紅藻]]、[[綠藻]]、[[褐藻]]的成員。石灰藻中的[[碳酸鈣]][[結晶]]有[[方解石]]和[[霰石]]兩種型式。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是[[鈣化]]的基本要件, 但解釋藻類鈣化機制的假說有很多, 主要有二氧化碳利用理論、重碳酸鹽利用理論和有機基質理論。鈣化對石灰藻具有適應上的重要性。 <ref>原文網址:http://web.nchu.edu.tw/~htshih/plant/alga_c.htm</ref> ===以石灰藻為主的稱為藻礁=== 藻礁(Algal Reef)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礁體,它和珊瑚礁都屬於生物礁(biotic reef, bioherm),生物礁的種類以主要造礁生物來命名,例如以石珊瑚為主的稱為珊瑚礁,以石灰藻為主的稱為藻礁,而這些組織內含有鈣質成份的藻類便稱為「鈣化藻」。 藻礁自然便是由藻類所建構的礁體是來自植物,是石灰藻類沈積碳酸鈣而成的,藻礁的建造者為種類眾多的石灰藻類(calcareous algae);當石灰藻在較為固定或堅硬的基質表面生長時,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它會膠結貝類(例如[[牡蠣]])空殼碎片及其他生物死後遺留下來的骨骼並將其固定。當石灰藻類死後留下此一底質又為後來者所利用,如此周而復始慢慢地沈積而成藻礁。它累積的速率很慢,推估其厚度的年增長約在0.5mm以下,藻礁是一層一層鈣化組織經過漫長時間[[堆積]]而成,生長的速度並不快,要沈積到六十公分的厚度,可能至少需要兩千年以上的時間。 <ref>原文網址:https://www.shop2000.com.tw/wild%E9%87%8E%E8%B2%A8/news/313193</ref> === 藻礁與珊瑚礁的不同=== [[File:藻礁2.jpg|缩略图|右|壯盛的藻礁地形已有7500年歷史]] [[珊瑚礁]]和藻礁都是生物造礁,最大的差別是在珊瑚礁是【動物】造礁,而藻礁是【植物】造礁。提起珊瑚礁,一般人不陌生;問起小朋友,有的還會興奮的加碼告訴你「[[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情趣。沒錯,珊瑚礁成長在水質清澈的海域,強烈日照導致旺盛的[[光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孔隙環境是海中生物很好的棲息地,生態豐富異常,故有【海中[[熱帶雨林]]】之稱;但相對於動物造礁的珊瑚礁,以植物造礁的【藻礁】,也屬海岸多孔隙環境,同樣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他們在水質佳,水溫高的地方搶不過動物造礁,卻能在較惡劣的環境裡自成一片和珊瑚礁媲美;而藻類造礁過程緩慢,以[[桃園]]海岸造礁主體的【無節珊瑚藻】為例,20年還成長不到1公分,她比之珊瑚礁平均年成長1公分,實在是更為稀有特別。 <ref>原文網址:http://algalreef.weebly.com/2016040636261593429930977.html</ref> ===現生藻礁世界分布=== 石灰藻廣泛分布在海洋中,是極為重要的海洋植物,但全世界的海域中,以植物為主,而建造成大型之生物礁並不常見,曾有[[化石]]的報導,如[[柴達木盆地]]有古近紀-新近紀湖相疊層石與藻礁的[[沉積]]。現生的藻礁可見於[[加勒比海]]、[[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小島向海面,海浪強大帶;也有分布於[[加拿大]]東部、[[英國]]、[[挪威]]之間的寒冷淺海域,或是出現在[[地中海]]、[[澳洲]]西部極度高鹽分的潟湖內,多為極端地帶,而且各具特色。全世界,以現生藻礁而言,無論分布面積或累積厚度,都是遠低於珊瑚礁的量,而有些表面雖是現生珊瑚藻,但內部可能是早期珊瑚碎屑或其他物質組成。雖然目前研究對於珊瑚礁過渡至藻礁的環境變化不甚清楚,但我們仍可以從臺灣海岸特性來看藻礁之形成,進而推測其分布範圍。 <ref>原文網址:https://www.tesri.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esri/2302/21120425b_w.pdf</ref> ===生命的聚寶盆=== [[File:富貴角西岸.jpg|缩略图|右|臺灣富貴角西側海岸的藻礁]] 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在藻礁四周的水域,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在眾多的海洋生態系中,藻礁生態系是被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Boudouresque 2004),桃園觀音藻礁的北邊、南邊及東側都是沙質海岸,可說是臺灣西北海岸重要的礁岩地形。 藻礁主要是由無節珊瑚藻膠結所形成的生物礁,礁體的結構類似珊瑚礁,但比較鬆軟,亦提供多孔隙的空間給其他生物棲息。若[[富貴角]]以西至桃園海岸的藻礁來看,不包括[[浮游生物]],棲息在藻礁表面或潮池中,大型底棲動物即有[[海綿動物門]]、[[扁形動物門]]、[[星蟲動物門]]、[[刺胞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軟體動物門]]、[[棘皮動物門]]、[[脊索動物門]]等九大類。而不包括微細藻類,在藻礁表面肉眼可見,由多細胞構成的大型海藻即有紅藻門、綠藻門及褐藻門等三大類。 <ref>原文網址:https://www.tesri.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esri/2302/21120425b_w.pdf</ref> ===視頻=== {{#evt:service=youtube|id= https://youtu.be/lCKlIi5Dz-E=640 | container=frame | alignment=center | description=藻礁"海岸地質: 一般人都不知道這麼神奇的海岸地質}} <ref>原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KlIi5Dz-E#action=share</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石灰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