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7.1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矽晶圓 的原始碼
←
矽晶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矽晶圓</big>''' |- |<center><img src="https://today-obs.line-scdn.net/0hsPgBZvyvLH9aOz_McS1TKGJtIA5pXTZ2eF1mH3xuIR0jF2p7Mgh_HHZscFMkWTx-eg1nHnxscE8gAm0tZQ/w12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1DRVwqm 来自 LINE TODAY 的图片]</small> |} '''矽晶圓''',是由高純度的矽原料(Silicon)製成,經切割後而成的圓形薄板,是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的基板材料。其原始材料「 矽 」,是將二氧化矽礦石,經由電弧爐提煉、鹽酸氯化及蒸餾處理後,製成高純度的多晶矽(其純度要求高達 99.999999% )。將此多晶矽加熱溶解後再透過「長晶」這個過程將其拉成不同尺寸的矽晶圓。而依面積大小有 3吋、 4吋、 5吋、 6吋、 8吋及 12吋等規格之分(我們現在常在新聞中聽到 8 吋、 12 吋晶圓),這些矽晶圓經送至 晶圓廠 內製造晶片電路後,再經切割、測試、封裝等程序,即成為市面上一顆顆的 IC<ref>{{Cite web |url =https://www.stockfeel.com.tw/矽晶圓-矽晶圓三雄-矽晶圓族群/| title =矽晶圓是什麼?矽晶圓三雄是誰?矽晶圓族群與產業介紹!| author = | date =2023-10-11 | accessdate =2024-03-30 }}</ref>。現今,半導體被廣泛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電視、汽車、電動車等的電子機器之中,此材料可以說是支持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5G、IoT、EV Car、AI等新應用的普及,預測半導體市場的未來仍會持續成長<ref>{{Cite web |url =https://www.sumitronics.com.tw/article.php?lang=tw&tb=5&cid=144| title =矽晶圓|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2024-03-30 }}</ref>。 ==晶圓材料簡介== 1950年代初期以前,[[鍺]]是最普遍被使用的半導體材料,但因其能隙較小(僅0.66eV),使其操作溫度只能達到90℃,加上鍺的另一項缺點,是無法在表面提供一穩定的鈍性氧化層,反觀[[矽]]不僅能隙較大(1.12eV),使得操作溫度可以高達200℃,況且矽晶表面可以形成一穩定氧化層(SiO2),都讓矽在半導體的應用優於鍺,因為氧化層可以被用在基本的積體電路架構中,雖然GaAs被發現有比矽具有更高的電子移動率(electron mobility),且有直接能隙(direct bandgap),所以一度被寄與高度期待,可惜因高品質及大尺寸GaAs不易生產,因此仍無法撼動矽晶材料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目前半導體產業所使用的矽晶圓材料,依其製程設計和產品差異主要分為拋光晶圓(polished wafer)及磊晶晶圓(epitaxial wafer)兩種,其均由高純度電子級多晶矽經由長晶(crystal pulling)、切片(slicing)、磨邊(beveling)、磨面(lapping)、蝕刻(etching)、拋光(polishing)、清洗(cleaning)等步驟,而生成一符合電性、表面物性、雜質標準等規格的拋光晶圓,拋光晶圓如果再經由化學氣相沉積反應,成長一層不同電阻率的單晶薄膜,就成為磊晶晶圓,為因應半導體元件發展趨勢,目前還有所謂的先進矽晶圓材料,例如:熱處理晶圓(anneal wafer)、SOI (silicon-on-insulator)晶圓等,若在蝕刻之前經過不同thermal cycle(調整熱處理溫度、時間等)或摻雜N,使晶圓表面性質更佳,便是熱處理晶圓,SOI晶圓則是由矽及氧化矽作成三明治結構,適合應用作高速、高電壓或省電元件。整個矽晶圓材料的生產製造係以長晶製程為主軸,因為矽晶圓材料主要性質是由晶體生長過程所決定,後段加工製程則在於避免造成其他的污染源與缺陷<ref>{{Cite web |url =http://www.ctimes.com.tw/Art/Show2-tw.asp?O=HJN85ARYIY6AR-STDZ| title =矽晶圓材料市場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author =CTIMES | date =2003-08-05 | accessdate =2024-03-30 }}</ref>。 矽晶圓材料長晶法又分為CZ(Czochralski)法與FZ(float zone)法,前法所長出的矽晶圓,主要用來生產低功率積體電路元件,FZ法生長出的矽晶圓,則主要用在高功率電子元件,隨著IC技術線寬日益縮小,矽晶圓材料的微缺陷,例如COP(Crystal Originated Particle)、D-defects,對製程良率的影響更為顯著,也勢必促使矽晶圓材料規格要求更趨嚴格。 ==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EF3L3YYNg|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矽晶圓的製作流程跟方法是如何呢?}} ==參考資料==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Category:337 電學;電子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矽晶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