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44.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祀典武廟 的原始碼
←
祀典武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祀典武廟 </p><img src="https://00.ifreesite.com/world-i/taiwan_flag.png" width="25" ><small>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small> |- |<center><img src="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1/mobile01-d4365f840de69fd7b725c7696528c83f.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m.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02&t=5688002 圖片來自m.mobile01]</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基本資料</p> |- |<small> '''類別''' 國定古蹟<br> '''別稱''' [[大關帝廟]]<br> '''主祀''' [[武聖關公]]<br> '''主管機關'''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br> '''公告時期''' 1997年5月<br> </small> |} </div>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臺灣]]唯一被列入[[官方祀典]]的關帝廟,俗稱[[大關帝廟]],主祀[[武聖關公]]。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清康熙29年(西元1690年)依舊址擴充,並加建禪房。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兩年後增設三代廳於後殿。又兩年,奉旨春秋祀乙太牢,連同聖誕,每歲三祭,成為本廟晉昇祀典之始。<ref>[http://view.boch.gov.tw/NationalHistorical/ItemsPage.aspx?id=32 祀典武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 ==建造緣由==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 (臺灣)|中西區]],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道教]]廟宇為17世紀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成功子鄭經於承天府-今之臺南市建四大廟,文廟即今日之[[孔子廟]],於赤崁樓之南建關帝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以當時(關帝廳)擴建而成,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文獻記載,係於[[西元1665年]]官建。 ==歷史沿革== *1720年代,清世宗[[雍正帝]]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民間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除了宣揚[[佛教]]之外,[[清朝]]於[[中國]]境內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也因此在[[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並將全國部分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並加設三代殿。受此影響,當時稱為「大關帝廟」的該廟,改名並晉昇為現今的「祀典武廟」,而該名稱沿用至今。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臺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臺灣地區重要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經]]於臺南府城建造四座廟宇,其中建「[[文廟]]」於鬼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建「[[真武廟]]」於鷲嶺,(即今日[[臺南北極殿]]);立[[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赤崁樓)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宮]]);又建[[關帝廟]]、[[觀音寺|佛祖廳]]於宗廟之東北角,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其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但建廟之確切年份,據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關資訊,尚無法考究其確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由[[臺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式微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由臺廈道陳濱主持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敕封關公的祖先三代[[公爵]],並製[[神位]],供奉於後殿三代廳。且於[[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舉辦春秋二祭,使之成為全臺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並與「全臺首學」之[[臺南孔子廟]]並列,享有「祀典武廟」之稱。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祀典武廟名列其中,開始規劃整修。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祀典武廟改為[[國定古蹟]]。 ==建築特色== *經多次整修後,現存廟宇除了內進的[[觀音廳]]稍與原來模樣不同之外,該廟大致所呈現為[[1840年]]重建後的廟宇模樣。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特色為八公尺寬,廿公尺寬,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面面向永福路、北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由於各殿的高度不一,飛簷斜頂的山牆,從側面看去為起伏狀,造型頗為美觀。 *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簷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 *前殿後及正殿前均有拜殿,尤其是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造型最具有特色。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殿,及北向「西社」供奉[[五文昌帝君]]、南向的[[月老]]祠、[[太歲]]殿,後為六和堂及延平詩社。 *而在神明配置上,擁有三進三殿的該武廟,第一進祭祀關公;第二進為祭祀武聖三代祖先(1720年代後加設),第三進則為佛教的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除此,後進有祭祀文昌帝君的西社與配置廂房的小花園,並有[[台灣日治時期]]所加設的戲台等建物。 *祀典武廟格局莊嚴,走入內部空間即為其特殊之宗教氛圍所震攝。其層層上升的地勢,在正殿達到最高點。高聳的殿宇在巧匠的設計下,光線由重簷間特攝的高窗射入,直照關帝尊容,光輝而神秘,加上祭拜時之焚香煙霧交織,頗有超越天人合一之境界。 ==廟宇設計== *於永福路旁觀賞祀典武廟山牆是其最大特色,其高5.5公尺,及長66公尺,是為五落屋頂形式,且其中巧妙各不相同。從「山川燕尾」到「硬山馬背」、「歇山」、「歇山重簷」及「硬山燕尾」等造型特色,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其間各進各落的的區別,與其間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造型非常美觀,是畫家、攝影家取景不厭的題材。 *入廟三川步口仰頭可見架棟上刺花裝飾,有插角(雀替)通隨、束隨、看隨、斗座、斗供、吊筒、爪筒等,精緻華麗、吉祥動物與花草紋樣、豐富的木雕宗教藝術值得欣賞。 *可站立於三川中門,向廟內觀看正殿,前二進的三個空間層次建築,是為少見的美感效果。正殿的採光排煙設計,人立其下但覺渾不見頂的正殿空間,香煙掠頂嬝嬝去,遂成嚴肅神秘宗教氣氛。 *廟門用門釘而不繪門神,中門各七十二顆、側門左右各五十四顆。「九」為陽數之極,並以此倍數呈現帝王之尊貴,也是祀典武廟之地位表徵。 *明寧靖王[[朱術桂]]敬獻一方匾額「威靈赫奕」,保存於[[中和境北極殿]],另書頒「古今一人」匾于祀典武廟(據聞已遺失),足為寧靖王祭拜尊崇[[真武大帝]]神格及武聖關公忠義精神,其僅遺留二方匾額于府城,是為最早之古匾。 *廟內文物豐美,除[[咸豐]]七年(1857年),[[咸豐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外,「文武聖人」、「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大丈夫」等均為府城名匾。其中又以[[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4年)臺澎丘道[[楊廷理]]所題之「大丈夫」之匾最為著名。其詞出自[[孟子]] ‧ 滕文公篇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傳神觀世音」奉祀在觀音殿,又稱[[觀世音菩薩|傳神觀自在]]。法相金面、傾首微語、近看慈祥、遠看莊嚴,神容之視線跟著參拜者走向移動,頗受稱奇。也是明寧靖王時期,府內祭拜家佛,故頗為珍貴。 *西社位於觀音殿右畔,清代臺灣府城原有五社:「東社在[[臺南彌陀寺|彌陀寺]]、南社在[[台南法華寺|法華寺]]、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西社即在祀典武廟內」。是為昔日府城文人聚吟之處,今日社內奉祀[[文昌帝君]],並與[[呂洞賓|孚佑帝君]]、[[關羽|文衡聖帝]]、[[魁星|魁斗星君]]、[[朱衣神|朱衣星君]]合稱「[[五文昌]]」,主管文運祿籍,為考生信仰的神祇。 *六和堂組成[[北管]][[國劇]]研究社,每週六是為樂團練唱場所。 *同治元年,祀典武廟成為六和境之首([[開基武廟]]、[[開基靈祐宮]]、[[米街廣安宮]]、倉神廟、粟埕祝融殿及赤崁土地六廟),協助府城治安的民間組織。 *廟左側的馬使爺廳,相傳關公的赤兔馬是為一千里名駒,跋涉征討戰功良多,於是赤兔馬被崇拜,照顧馬的使者也同受尊崇。 *觀音廳後有一株梅樹,相傳是明寧靖王所植。西社前植有石榴樹,也增添廟內勝景。 *祀典武廟內另有奉祀[[月下老人]],又稱月老公、月老,是道教的神祇之一,為掌管男女婚姻之神,相傳為『媒神』。祀典武廟之月下老人,神態略微前傾,彷彿欲仔細傾聽信眾心願。可依照廟方規劃介紹,求取紅線、姻緣粉等結緣物。觀音殿內奉祀[[十八羅漢]],分立觀音殿左右二列,法相莊嚴,羅漢神態形貌不同,各有特色。 *觀音殿內並奉祀[[註生娘娘]]與[[土地神|福德正神]],同為臺灣民間信仰與民眾日常生活中之重要神祇。 *因應民眾信仰需求,祀典武廟於廟內月老祠旁另設太歲殿,奉祀[[太歲|太歲星君]]。據祀典武廟常務委員陳仁壽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內有六十五座神尊,中間供奉[[斗姆元君|斗姥元君]],四頭八臂,是北斗眾星之母,並有護法[[中國民間宗教|左輔洞明星君]],[[中國民間宗教|右弼隱光星君]]及[[太陽星君]]、[[太阴星君|太陰星君]],六十甲子星宿神,每位神明路都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並以十二種生肖配合十二地支之元神。道教信奉星宿,以本人出生之年為本命元辰,民間習俗禮懺本命元辰的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長林森榮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神像均委託臺南市名雕刻師魏俊邦以[[樟木]]雕刻而成,每尊造型、容貌各異,神態生動、莊嚴肅穆且栩栩如生,殿前太極元神石,不潔身勿碰觸,觸摸可助長運勢,有開光皆有靈氣。至於殿內神桌及藻井等雕刻,聘請臺南市雕刻工會理事謝木村操刀。 ==建築修建歷史== *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臺廈道]][[王效宗]]整修三代祠,正殿朝向改為南。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巡道[[高拱乾]]建高公祠於廟埕左側,即今馬使爺廳。 *康熙五十三年(西元1714年),臺廈道[[陳璸]]重修,規制未改。 *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鳩眾修建,棟宇華麗,工巧異常。 *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臺灣道]][[尹士俍]]重修。 *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知府護巡道[[蔣允焄]]改廟左高公祠為官廳一座,立碑記。 *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臺巡道[[蔣元樞]]重修關帝廟後,格局煥然如新構,立碑記。 *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臺灣知事楊廷理重修,加建戲台於石埕前緣,立碑記。 *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由紳商阮自元率眾舖戶修復六條街火災受波及部分。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臺南市實施市街改正,廟東永福路拓寬時,馬使爺廳遭部分拆除。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由政府單位補助經費,著手動工修護一級古蹟祀典武廟,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竣工。 *近年陸續有包含七層塔緊急修護工程、外牆土硃灰緊急搶修修復工程、金爐修護工程等眾多修復工程實施。可參考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相關工程報告書。 ==外部連結==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31228000009 祀典武廟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673 臺南祀典武廟 - 台灣大百科全書] ==視頻==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KnoptYEdI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6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台灣祀典武廟 一級古蹟 }} </div> {{-}} ==參考文獻==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1989年,臺北,聯經出版社 *莊永明,《臺北老街》,1992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1979年,臺北,北屋圖書公司 *李乾朗,《廟宇建築》,1983年,臺北,北屋圖書公司 *臺閩地區資訊網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祀典武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