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72.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禽龍屬 的原始碼
←
禽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禽龍屬'''<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a9/b9/e9170eceb3e49b4211055406c07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7%A6%BD%E9%BE%8D/wiki-6451313-0658692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亚目]]的[[禽龍類]],為大型[[植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13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亚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有兩個有效種,分別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與'''加爾韋禽龍'''(''I. galvensis'')。 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斑龍、禽龍、以及[[林龍]]是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三個屬。古生物學界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禽龍的大量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屍骨層]]發現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面的假設,包括進食、移動方式、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著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 == 描述 == 禽龍是種體型龐大的[[植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進。最著名的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平均重達3.08公噸,成年個體的身長約10公尺,有些標本可能長達13公尺。其他種的體型並沒有那麼大;外形類似、較粗壯的道氏禽龍身長8公尺,而同時代的菲頓禽龍體格則較為輕型,身長為6公尺,這兩個種已被建立為新屬<ref name=WTB97>{{en}}{{cite book en|last=Blows |first=W. T. |chapter=A review of Lower and middle Cretaceous dinosaurs from England|editor=Lucas, S.G., Kirkland, J.I., and Estep, J.W. (eds.) |title=Lower and Middl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year=1997|series=''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publisher=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pages=29–38}}</ref>。禽龍有高大但狹窄的頭顱骨,喙狀嘴缺乏牙齒、可能覆蓋者[[角質]],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更大、排列更緊密。 禽龍的手臂長而粗壯,前肢大約是後肢的75%長度,而手掌相當不易彎曲,所以中間三個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圓錐尖狀,與中間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圖裡,尖狀拇指被放置在禽龍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則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確位置<ref name=DBN85b>{{en}}{{cite book en|last=Norman |first=David B. |title=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Insight into Life in the Dinosaur Kingdom|chapter=To Study a Dinosaur |year=1985 |publisher=Crescent Books |location=New York|pages=24–33 |isbn=0-517-468905 }}</ref>。但拇指尖爪的真實作用仍處於爭論中,它們可能用於防禦、或者協助進食。[[小指]]修長、靈活,可能用來操作物體。後肢強壯,但並非適合奔跑,每個腳掌有三個腳趾。[[脊柱]]與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撐、堅挺(這些棒狀骨頭經常在模型或繪畫中省略)。禽龍與較晚期的近親[[鴨嘴龍類]],在身體結構上相異不大。 == 物種 == 因為禽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之一,過去曾有許多的種被歸類於禽龍屬。不同於其他早期恐龍(例如[[斑龍]]與[[畸形龍]]),禽龍並沒有成為「未分類物種集中地」,但禽龍仍擁有複雜的分類歷史,而牠們的分類目前仍持續進行重新研究。 其中最著名種是貝尼薩爾禽龍,化石已發現於[[比利時]]、[[英格蘭]],可能還有[[德國]]、[[西班牙]]、以及[[法國]];而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與[[南達科他州]]的化石已建立為新屬;發現於[[突尼西亞]]、[[蒙古]]的化石,可能屬於禽龍屬。在200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重新研究禽龍的各種,將貝尼薩爾禽龍的範圍限定在比利時貝尼薩爾附近發現的化石;而歐洲其他地區發現的禽龍化石,年代為[[巴列姆階]],體型較為粗壯,另外標明為''Iguanodon'' sp.,意為未確定名稱的種。貝尼薩爾禽龍過去被視為典型的[[英國]]恐龍,但現在與英國關聯不大。 最初的[[模式種]]是安格理克斯禽龍(''I. anglicus''),但該種的[[正模標本]]只有一個牙齒;而且該種自從被發現以來,只有發現一個部份化石。因此在2000年3月,[[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將禽龍的模式種改為較著名的'''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編號IRSNB 1534標本被選為新正模標本。禽龍的最初牙齒目前位在[[紐西蘭]][[威靈頓]]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但並沒有被展出。禽龍的最初牙齒原本為[[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所有,當曼特爾死後,他的化石被交給住在紐西蘭的兒子沃尔特·曼特尔。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 ic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SO 639 name 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uage ic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Lan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禽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