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28.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科举 的原始碼
←
科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科举.jpg|350px|缩略图|右|<big>科举考场</big>[http://n.sinaimg.cn/sinacn/w449h300/20180117/eb70-fyqrewk0541450.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385760268_17c9ef80c0010028d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ocus&loc=7&r=9&doct=0&rfunc=100&tj=none&tr=9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科举'''('''英語: Imperial Examination''' ),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曾引入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务员]]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起源== 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国曾采用[[世袭制]]度取士。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汉朝]]时封建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民间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到了隋代,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下诏各州每年推荐三人(制诸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唐朝继承并发展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曾首创由皇帝主持,复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武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周边影响==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最先仿效中国设立科举的是[[日本]],但也是实行时间最短的。由于具有平等精神的科举制度与[[贵族]]传统存在巨大冲突,因而在日本的影响远不如其他地区。 [[越南]]的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ref>[https://www.sohu.com/a/318077988_120017815 科举制度最后的“绝唱”:越南科举制度为何晚于中国14年被废除?] ,搜狐,2019-6-2</ref>。除模仿中国科举的形式和制度外,还有了本土化的特征,如设置儒、佛、道三教考试。 [[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 [[琉球]]在第二尚氏王朝尚温王在位期间始设科举(称为“科”)以选拔人才。不过琉球的科举形式远比中国简略,不见有进士、[[状元]]等记载,只是成绩优异者可保举做官。 == 科举名銜称谓一览 == * [[進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 [[傳臚]]:科舉殿試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原本亦可指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名,但後來逐漸僅指二甲頭名而已。 * [[貢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ref>[https://www.zuok.cn/college/course/15000171326816/detail.htm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作客文学网,2016-11-18</ref>。 * [[会试|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 [[舉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同時亦明文規定以後舉人不得自稱考官門生。 *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视频== ===<center> 科举 相关视频 </center>=== <center> 经典历史纪录片《古代科举》,完整版,via</center> <center>{{#iDisplay:s3065r8gfcn|560|390|qq}}</center> <center> 中国科举制度 </center> <center>{{#iDisplay:d0309zxepu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73 中國政治制度]]
返回「
科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