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44.1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科肯德爾效應 的原始碼
←
科肯德爾效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科肯德爾效應'''<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images/8c/6b/==wZwpmLmlDNjFzN0QmZ2gTOhFWNlFDM09yXwYTMfBjMy8CZmRXbk9SbvNmLnNXboFnLyA3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6%9F%AF%E8%82%AF%E9%81%94%E7%88%BE%E6%95%88%E6%87%89/wiki-165985-088655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科肯德尔效应'''(英语:Kirkendall effect):二种原子扩散速率不同金属的界面,经扩散后发生移动的现象,称为“科肯德尔效应”。<ref>[https://kknews.cc/zh-hk/science/oyblqpp.html 你見過氧化在納米級的「實況」顯示嗎?],kknews</ref> 这是欧内斯特•科肯德尔于1947年在[[韦恩州立大学]]任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时用黄铜(70%铜和30%锌)和铜,接触面用钼丝做记号,在785度摄氏扩散56天后的实验结果发现的。 ==简介== 此前,金属原子扩散机理的要点认为: #金属扩散原子和原来原子交换位置; #金属扩散原子和原子缺位交换位置; #扩散金属间的界面经扩散处理后,不会发生移动。 科肯德尔效应与原有的金属扩散机理最根本区别是,二种扩散系数不同的金属接触,它们之间的界面,经扩散处理后会发生移动;界面向扩散系数大的金属这边移动。科肯德尔效应说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 柯肯效应在金属冶金,扩散理论,和焊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用它控制固体连接边界处所形成的空洞;用来制造空洞纳米颗粒和纳米管等。 ==恩内斯特•柯肯德尔== 恩内斯特•欧利维•柯肯德尔(英语:Ernest Oliver Kirkendall,1914年7月6日-2005年8月22日)是一位美国的化学家与冶金学家。1947年柯肯德尔发现了'''柯肯德尔效应'''。 柯肯德尔成长于密歇根高地公园,于底特律的韦恩州立大学取得学士学历。在取得[[密歇根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后,柯肯德尔回到韦恩州立大学讲授化学工程。1984年柯肯德尔获入选“工程大学名人堂”(College of Engineering's Hall of Fame)。柯肯德尔最终死在维吉尼亚州亚历山大的一间养老院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50 礦冶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科肯德爾效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