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98.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笔阵图 的原始碼
←
笔阵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笔阵图</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1250567417,2777816819&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31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7%AC%94%E9%98%B5%E5%9B%BE&pn=20&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4095115750%2C4243243574&os=3030596258%2C1921665759&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www.87art.cn%2Fuploads%2Fallimg%2F210307%2F1-21030G20925T4.jpg%26refer%3Dhttp%3A%2F%2Fwww.87art.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0365283%26t%3D7933f8ce64de99470bd59a494103a798&di=7146857200093233153&tt=1&is=0%2C0&adpicid=0&gsm=3c&dyTabStr=MCwzLDIsNiw1LDEsNC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笔阵图 作者;卫铄(存疑) 创作年代;东晋 类别;书法论著 |} 《[['''笔阵图''']]》是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 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8/18/54981114_787730104.shtml 卫夫人《笔阵图》附释文],360doc个人图书馆 , 2018年9月18日</ref> ==作品内容==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 9、煎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又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作者简介== 卫铄(公元272年—公元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c0182z7mx59|480|270|qq}} <center>书法学习创作与欣赏 [第2集] 探秘《笔阵图》</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返回「
笔阵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