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2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第一次國府台之戰 的原始碼
←
第一次國府台之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戰國時代''' </p>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gltjp.com/glt/prd/data/directory/14000/13114/20220612_154831_60e32f24_w192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ltjp.com/zh-hant/directory/item/13114/ 圖片來自gltjp] </small> |} '''第一次國府台之戰'''古河公方[[足利政氏]]與兒子[[足利高基]]不和。高基的弟弟・空然還俗後,名為[[足利義明]],起初漂泊不定,後來被上總國真里谷武田氏五代當主真里谷信清迎入下總國小弓城。<ref>[https://www.gltjp.com/zh-hant/directory/item/13114/ 戰國時代],gltjp</ref> ==介紹== 義明受到真里谷氏、里見氏等勢力擁立,號稱[[小弓公方]]。古河公方因為與千葉氏對立,意圖佔領鎌倉。但由於[[北條氏綱|北条氏綱]]勢力崛起,並佔領鎌倉及武藏江戸城,與義明的關係漸漸產生緊張。氏綱原本在古河・小弓公方的鬥爭過程中採取中立的立場,義明在接受里見氏、真里谷氏介入家族內鬥後,於江戶灣一帶漸漸擴大勢力。亡命期間接受真里谷信隆(信保的庶長子)的支援,而與北条家產生對決的姿態。此外,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義明的外甥)與北条氏綱締結同盟。1537年2月武藏・下總國境的葛西城成為北条氏的勢力範圍,義明更感受到北条氏的威脅。 1538年10月、義明隨同[[里見義堯]]・真里谷信聯軍1萬進入國府台城。另一方面、氏綱與嫡男氏康、弟弟長綱率2萬軍進入江戶城。 小弓軍進行軍議,打算渡過江戶川攻擊北条軍。這是由於足利義明對己方軍隊的武勇過於自信,打算親自上陸迎擊敵軍,致使里見義堯原本打算「半渡擊之」的意見不被採納。此外,里見義堯考量到小弓軍戰敗、足利義明被殺後,可趁勢佔領「空白區域」拓展勢力,因此,主戰場選在松戸方面,除了預備作為退路的可能之外,還能協同市川側的友軍共同夾擊北条軍。 10月7日,北条方軍師根來金石齋([[大藤信基]])進言渡河安全無虞,並與小弓軍在國府台北側的相模台(現在的松戶市)發生衝突。起初小弓軍佔有優勢,漸漸壓迫北条軍。然而,嫡子義純被討死的戰報傳來後,義明憤而向北条軍方向突撃,遭北条軍兵士圍攻戰死。里見義堯在接收到「義明戰死」的情報後,即刻自戰場脫離,進而造成小弓軍崩壞。北条軍趁勢將小弓城、真里谷城佔領,真里谷信應降伏,信隆成為真里谷氏當主。 此戰結果、北条氏的勢力侵入下總。另一方面,義明的戰死及真里谷信隆的復歸,造成勢力地圖鉅變,形成權力「空白區域」,里見義堯趁勢收攏小弓方遺臣,佔領上總國南部的久留里城及大多喜城,將房總半島的大半區域納入手中。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nv9JPcpRA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合戦解説】第一次 国府台合戦 〜相模台合戦〜 北条 vs 小弓公方・真里谷・里見 〜 今川家との同盟破棄により ほぼ全域を敵対大名に囲まれてしまった北条氏綱であ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第一次國府台之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