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0.1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的原始碼
←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第一次大沽口之戰<br>Battle of Maxen</p> |- |<center><img src="https://www.pinshiwen.com/skin/img/m.20100716-m300-w001-002000480.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www.pinshiwen.com/skin/img/m.20100716-m300-w001-002000480.jpg 圖片來源 Kronoskaf] <br> '''名稱'''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日期''' 1858年5月20日 '''地點''' 大沽口砲台 '''參戰國家'''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 [[清朝]]<ref>[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0 清朝]</ref> '''結果''' 英法聯軍勝利</small> |} </div>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咸豐帝決心修建大沽砲台,和後來第二次發生的衝突。 ==背景== 廣州城被奪以後,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國使節到天津、大沽口外。4月24日,四國使節會見清政府限期6天內派人談判,否則將採取「必要的手段」。咸豐帝派出直隸總督譚廷襄趕赴交涉,不料英法公使以「照會型式不符、無欽差大臣之權」為由拒絕接見。至於英法方則因兵力未能集合完畢,延遲了原本6天內的進攻。咸豐帝除了同意減少關稅外,對於四國的要求一律拒絕,也不准譚廷襄開戰。在英法代表仍舊拒絕交涉的情況下,譚廷襄改與美、俄代表交涉願能協助談和,但因困難的要求仍毫無結果,以為:「外托恭順之名,內挾要求之術」。 譚廷襄要求開戰,提出[[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全部關閉,停止貿易的策略。兩廣總督黃宗漢也提議速速克復廣州,使英法等國震懾再出面開導。 仍舊命譚廷襄駁斥各國要求。1858年5月18日,英法代表與海陸軍司令協商攻占大沽口,以天津做為目標。5月20日,對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定2小時內交出大沽口被拒絕,隨即派兵進攻 ==戰局==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用砲艇讓1200位士兵從大沽口登陸,清守軍奮力抵抗在2小時後全軍戰敗,南北砲台陸續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聯軍未遭遇抵抗就兵臨天津城下。 5月30日,四國使節逼迫清政府派全權代表至天津談判,否則將進軍北京。經此一戰,極為震驚的清朝在6月1日派出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耆英(曾參與簽訂[[南京條約]])赴天津與各國談判 ==結局== 以為憑藉過去與英方簽約的經歷必能成事,可英法聯軍早在占據廣州後翻遍了廣州官府的檔案,對當年南京條約的內幕一清二楚,便多次刁難。耆英見不能成事,2天後私自回京。經過桂良、花沙納的交涉,終在1858年6月13日簽訂《中俄天津條約》,6月18日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6月22日,清朝在英公使額爾金進軍北京的威脅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6月27日與法國簽訂《[[中法天津條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