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粉叶小檗 的原始碼
←
粉叶小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粉叶小檗</big> ''' |- | [[File:粉叶小檗.jpg|缩略图|居中|[http://i2.dukuai.com/x.attachments/2009/04/10/13426962_200904101205262.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7%B2%89%E5%8F%B6%E5%B0%8F%E6%AA%97&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粉叶小檗'''(学名:Berberis pruinosa Franch)是小檗科、小檗属常绿灌木,枝圆柱形,棕灰色或棕黄色,茎刺粗壮,三分叉,与枝同色。叶硬革质,先端钝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背面被白粉或无白粉,花数朵簇生;花梗纤细;小苞片披针形,外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内萼片倒卵形,花瓣倒卵形,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种子2枚。3-4月开花,6-8月结果。该种为中国的特有植物。 分布[[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4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云杉林缘、高山栎林、灌丛中、路边和针叶林下。 根富含[[小檗碱]],多用为提取原料,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的功效。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粉叶小檗 拉丁学名:Berberis pruinosa Franch. 种:粉叶小檗 命名者及年代:Franch.,1886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米。枝圆柱形,棕灰色或棕黄色,被黑色疣点;茎刺粗壮,三分叉,长2-3.5厘米,腹面具槽或扁平,与枝同色。叶硬革质,椭圆形,倒卵形,少有椭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亮黄绿色或灰绿色,中脉扁平,侧脉微隆起,背面被白粉或无白粉,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微显,两面网脉不显,叶缘微向背面反卷或平展,通常具1-6刺锯齿或刺齿,偶有全缘或多达8-9刺齿;近无柄。 花(8-)10-20朵簇生;[[花梗]]长10-20毫米,纤细;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先端渐尖;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圆,内萼片倒卵形,长约6.5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圆形;花瓣倒卵形,长约7毫米,宽4-5毫米,先端深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6毫米,药隔先端近平截;胚珠2-3枚。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长6-7毫米,直径4-5毫米,顶端通常无宿存花柱,有时具短宿存花柱,密被或微被白粉;含种子2枚。 [[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长习性'''== 生于灌丛中,高山栎林、云杉林缘、路边或针叶林下。海拔1800-4000米。 =='''地理分布'''== 产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主要变种'''== [[易门小檗]](变种)该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花瓣先端全缘;叶全缘或具3-5刺齿。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于路边灌丛中或林下。海拔180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昆明附近。 该变种叶缘具齿情况仍变异很大,但花瓣先端全缘是一较稳定特征。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紫茎泽兰、辽东蒿、滇杨、野鸡尾。 该种在叶形、大小、叶缘刺齿数目、背面被白粉程度、花梗长度和粗细以及浆果被白粉程度均有较大变异。 =='''药用价值'''== 根富含小檗碱,多用为提取原料,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的功效。 粉叶小檗是西南几省区提取小檗碱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对植株需要量大,经历年大量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细胞培养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研究,以期为工业化生产小檗碱提供参考。 粉叶小檗子叶愈伤组织经36代继代培养和筛选后,转入B5-2,4-D0.5mg/l+KT0.5mg/l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每2-3周继代一次。经8代培养及筛选,宣选出生长快、颜色黄的品系供试验。在250ml锥形瓶中加100ml培养液,接人鲜重2~3g二周龄的细胞,在温度25±1℃,暗中振荡培养,振速为120r/min。每隔3~4天取样1次,进行各项测定。细胞悬浮液减压抽滤后称鲜重,鲜细胞于60℃下烘干后称干重。<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779305956551471&wfr=spider&for=pc 异叶小檗你真的了解吗?异叶小檗知识科普],小度讲植物, 2018-08-19</ref>生长速度以每天每升培养基中平均增加的鲜重(g/lFW)或千重(g/lDW)表示。小檗碱鉴定和含量测定参照李启任、杨峻芸、曹安飞等发表在云南植物研究(1995.17(3),325)的文献“粉叶小檗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小檗碱的含量”的方法,小檗碱含量以干重的百分比表示。总磷含量用磷钼蓝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用愈创木酚-过氧化氢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测定电导率时,取出培养液离心后将上清液用DDS-11A型电导仪测定。 傈僳药:三杆曲此:根、根皮、茎及茎皮治疗菌痢,腮腺炎,上呼吸道炎症,乳腺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疮疖;外用研粉调敷《怒江药》。 白药:勿班起:根用于[[肠炎痢疾]],肺炎,流感,火烧伤《滇药录》。根治菌痢,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炎,扁桃腺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大理资志》。无般取:根治疗痢疾,肠炎,黄疸,目赤肿痛,肺炎,肾炎;口腔炎,扁桃体炎;花治腹泻;茎皮、根皮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痢疾,淋病;干枝用于疮疡已破;果实治腹泻,痢疾《滇省志》。 佤药:考不土下,考布吐夏:功用同白族《滇省志》。 藏药:小檗:功用同白族《滇省志》。杰唯哇兴:皮治疗疫疠,陈热病,黄水病:花治疗各种出血症《中国藏药》。 阿昌药:嗯宋邦:根治疗痢疾,肠炎,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疮疖《德宏药录》。 德昂药:阿莫外: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药录》。 景颇药:Woqqi hanglen: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药录》。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粉叶小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