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66.2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粗柄独尾草 的原始碼
←
粗柄独尾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粗柄独尾草</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1.iplant.cn/gotoimg/236/56B1828EEF2F6B9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iplant.cn/info/%E7%B2%97%E6%9F%84%E7%8B%AC%E5%B0%BE%E8%8D%89?t=p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粗柄独尾草 拉丁学名:Eremurus inderiensis (M. Bieb.) Regel 别 名:沙独尾草、中亚独尾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 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 族:吊兰族 属:[[独尾草属]] 种:粗柄独尾草 命名者及年代:(M. Bieb.) Regel,1873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 ——无危(LC) |} '''粗柄独尾草'''(cū bǐng dú wěi cǎo),学名:Eremurus inderiensis (M. Bieb.) Regel,异名:Asphodelus inderiensis ,是[[独尾草科]]、[[独尾草属]]的植物。植株高40-80厘米。茎较粗,密被短柔毛。叶宽0.6-1.5厘米,边缘通常粗糙。总状花序具稠密的花;花梗较粗,直立,无关节;苞片先端有长芒,背部有1或3条深褐色的脉;花被窄钟形,据文献记载为淡紫一色;花被片长约1厘米,窄矩圆形,有3条深褐色脉;雄蕊较短,花药稍露出花被外。蒴果直径8-10毫米,表面平滑。种子三棱形,有宽翅。花期5月,果期5-6月。 分布于中国、[[伊朗]]、[[阿富汗]]、[[俄罗斯]]([[东欧]]部分、[[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亚]]地区。生长于平原固定沙丘、沙地或干旱荒漠。 粗柄独尾草为典型的沙生类短命植物,对于改善和稳定沙面意义重大。以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补肾强身之功效。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ref>[http://www.iplant.cn/info/%B4%D6%B1%FA%B6%C0%CE%B2%B2%DD 粗柄独尾草], 植物智, 2020-01-18</ref> ==粗柄独尾草形态特征== 粗柄独尾草 植株高40-80厘米。茎较粗,密被短柔毛。叶宽0.6-1.5厘米,边缘通常粗糙。总状花序具稠密的花;花梗较粗,直立,无关节;苞片先端有长芒,背部有1或3条深褐色的脉,边缘有长柔毛;花被窄钟形,据文献记载为淡紫一色;花被片长约1厘米,窄矩圆形,有3条深褐色脉,在花萎谢时不内卷;雄蕊较短,花药稍露出花被外。蒴果直径8-10毫米,表面平滑。种子三棱形,有宽翅。花期5月,果期5-6月。 ==粗柄独尾草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伊朗]]、[[阿富汗]]、[[俄罗斯]]([[东欧]]部分、[[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河]]、[[阜康]]、[[沙湾]]、[[裕民]])。生长于平原固定沙丘、沙地或干旱荒漠。 ==粗柄独尾草生长习性==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花药壁的发育:从粗柄独尾草花药横切面上,可见孢原细胞起源于雄蕊原基表皮下,经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个细胞,外层为周缘细胞(也称壁细胞);内层为初生造孢细胞。周缘细胞进一步平周和垂周分裂,形成3-5层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即花粉囊壁。初生造孢细胞经有丝分裂逐渐发育成小孢子母细胞。当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时,花粉囊壁发育完全,从外向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此时绒毡层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现象。4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时,中层细胞已经开始解体,减数分裂末期Ⅰ,中层已全部解体,此时绒毡层细胞发达,细胞质浓厚。随着花药的发育,绒毡层细胞也逐渐退化解体,作为营养物质被小孢子吸收利用。5月上旬,开花时花药成熟,相邻两个花粉囊连接处裂开,花粉散出,花药壁仅剩下药室内壁和表皮两部分。 小孢子的发生:粗柄独尾草在4月中旬已分化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造孢细胞分裂发育,产生次生造孢细胞,再进一步发育成体积较大、细胞核大、细胞质浓且无明显液泡的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结束后,产生2个子核,在2个子核之间不形成细胞壁,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减数分裂Ⅱ后,在赤道板附近形成两条相互垂直的分裂沟,并形成新的细胞壁,将原来的细胞一分为四,形成4个细胞,呈四面体型四分体,它们被共同的胼胝质包被,各个小孢子之间有胼胝质分割。在这一发育过程中,绒毡层营养被小孢子母细胞吸收,细胞变形,细胞间距离变大并逐渐退化解体。 雄配子的发育:四分体的胼胝质溶解后,4个小孢子游离出来,形成单核花粉粒。刚释放出来的小孢子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几乎位于细胞中央,随后小孢子细胞质出现液泡化,细胞质和细胞核被挤到细胞的边缘,此时为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小孢子核在贴近花粉壁的位置进行不均等的有丝分裂,形成大小不一的2个细胞,大的为营养细胞,占据花粉的绝大部分体积,而且细胞核较大;小的为生殖细胞,紧贴花粉壁,2个细胞之间有胼胝质壁分离。随后生殖细胞由透镜状变成椭圆形并移向营养细胞的胞质里。花药散粉之前生殖细胞不发生有丝分裂,为二细胞型花粉,此时花粉已经发育成熟。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胚珠发育和大孢子发生:粗柄独尾草雌蕊分化初期,即4月中旬,在心皮内壁沿腹缝线的胎座上形成胚珠原基,原基的前端发育成珠心,基部发育成珠柄。珠心和珠柄两侧的细胞发育基本同步,所生成的胚珠,珠孔、合点和珠柄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珠孔在珠柄的相对一端,此时的胚珠为直生型。后来由于珠心和珠柄两侧的细胞发育速度不同步,致使成熟胚珠为横生型,中轴胎座。胚珠发育初期,组成珠心的细胞大小较为一致,在珠被发育的同时,珠心中产生1个孢原细胞,粗柄独尾草的孢原细胞不经分裂,直接长大形成胚囊母细胞(也称作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细胞核大而明显,细胞质浓。 雌配子体发育: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2个单倍体子核,减数分裂只有核分裂而无细胞质的分裂。减数分裂Ⅱ结束后形成4个同样大小的单倍体子核,排成一串呈直列式,细胞质公用,称前四核期,亦称四分体时期,稍后3个核移向合点端呈3+1排列。近合点端的3个核的染色体先合并,然后与近珠孔端的1个大孢子核同时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分别形成2个三倍体的细胞核和2个单倍体的细胞核,此时胚囊中共有两大两小4个核,4个核各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8核胚囊形成后,继续发育,进一步分化产生新壁并分割各核的细胞质,合点端是4个三倍体大核,其中3个发育为短命的反足细胞。珠孔端是4个单倍体小核,其中3个发育为卵器,包含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稍后两端各有1个核向胚囊中部移动,称为大小极核,加上胚囊中部较多的细胞质、大液泡等,共同组成中央细胞。粗柄独尾草的七胞八核成熟胚囊就是雌配子体,属四孢子贝母型胚囊。 雌、雄蕊发育的对应关系:测量粗柄独尾草花蕾长度,与其显微结构对比后发现:在长度小于1毫米的花蕾中,雄蕊和雌蕊都处于原基发育阶段。当花蕾长度达到2毫米时,雄蕊的孢原细胞出现,与此同时雌蕊开始胚珠发育。花蕾成长到3 毫米时,孢原细胞分裂出初生造孢细胞,分化出小孢子母细胞,随后小孢子母细胞开始进行减数分裂。雌蕊中胚珠发育经历的时间较长,直至花蕾达到5毫米的时候,才出现孢原细胞,随后孢原细胞便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随着花蕾长度的继续增加,小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减数分裂发育成单核花粉粒,然后进一步发育为成熟的二核花粉粒。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并逐步发育为成熟胚囊。胚囊发育成熟的时间要晚于花粉成熟的时间,这种同一朵花中雌雄蕊发育不同步的现象,是促使粗柄独尾草异花传粉的一种适应机制。 ==粗柄独尾草主要价值== 粗柄独尾草为典型的沙生类短命植物,对于改善和稳定沙面意义重大。 以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补肾强身之功效。 ==粗柄独尾草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粗柄独尾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