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04.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約翰·阿斯伯里 的原始碼
←
約翰·阿斯伯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約翰·阿斯伯里.jpg|thumb|right| [http://jacket2.org/system/files/images/022210ashberylowres01LS.jpg 原圖鏈結] [https://images.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wr9Du8k.C5eet8AcwVXNyoA;_ylu=X3oDMTB0NjZjZzZhBGNvbG8DZ3ExBHBvcwMxBHZ0aWQDBHNlYwNwaXZz?p=John+Lawrence+Ashbery&fr2=piv-web&fr=uh3_news_vert_gs#id=73&iurl=http%3A%2F%2Fjacket2.org%2Fsystem%2Ffiles%2Fimages%2F022210ashberylowres01LS.jpg&action=click「google-約翰·阿斯伯里」] ]] '''約翰·阿斯伯里'''John Lawrence Ashbery,(1927年7月28日-2017年9月3日)出生於紐約羅切斯特(Rochester)。以其詩歌的優雅,獨創和晦澀而著稱。是普利策獎的獲得者,阿斯伯里(Ashbery)經常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是一位美國詩人。 [[阿斯伯里]]的詩歌由於閱讀極度困難令人感到困惑,因而遭到敵意與排斥。<ref>[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262930 月旦知識庫 - 一如往常:約翰•阿什伯里《群星閃耀》中的道德不安感和啟示文學]</ref> 他詩的特點是形象優美,節奏優美,形式複雜,語氣和主題突然變化,產生了碎片和傾斜的奇特效果。 他們更被視為具有高度暗示性和夢幻般的冥想,而不是因為它們可能具有任何可理解的含義。 他與[[奧哈拉]]和[[科赫]]被歸為一類,他們都是先鋒派“紐約詩人”運動的一部分,儘管阿斯伯里認為他們真正的共同點是住在紐約。 阿斯伯里出版過超過20本詩集,贏得了美國幾乎所有的主要詩歌獎項。 以詩集《凸面鏡中的自畫像》獲1976年普立茲獎。 ==經歷== [[阿斯伯里]]最初想當畫家。11歲到15歲每周到羅切斯特的藝術博物館上課。 高中時,他就讀一所全男性的迪爾菲爾德學校,阿斯伯里在那兒讀了[[威斯坦·休·奧登]]和[[狄蘭·托馬斯]]的詩歌,並開始寫詩。其中一首詩登上了《詩歌》雜誌。他還在校報《迪爾菲爾德紙卷》上發表了其他詩歌,其中一首十四行詩講述了他對同伴的沮喪之愛。 1945年,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他的思想和人際關係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他是校園文學雜誌《哈佛支持者》和圖章社的成員。他寫了關於奧登詩歌的論文。在那裏與詩人和長期同志[[肯尼思·科赫]](Kenneth Koch)以及[[威爾伯]](Wilbur),[[唐納德·霍爾]](Donald Hall),[[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和[[羅伯特·克里利]](Robert Creeley)成了朋友。 1949年,[[阿斯伯里]]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了學位。 195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 1951-55年,在紐約擔任撰稿人之後,在曼徹斯特市居住了四年。 1965年,前往巴黎,就職促進藝術批評的《巴黎版新約克先驅論壇報》和《美國期刊藝術新聞》。 1965年至1972年,返回紐約後,擔任《藝術新聞》的執行編輯。 1973年,在布魯克林學院任教詩歌和創意寫作的職位。 1980年,他遷往巴德學院。在那兒擔任小Charles P. Stevenson語言文學教授。 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藝術及科學院會員。 2001至2003年,他是紐約州詩歌獎得主,並任美國詩人學會秘書多年。 2008年,退休。耶魯大學英語系主任[[蘭登·哈默]](Langdon Hammer)在2008年寫道:“在過去的50年中,沒有任何人物能像約翰·阿斯伯里(John Ashbery)那樣龐大地出現在美國詩歌中。”美國詩人的詞彙量更大,更多樣化。 <ref>[https://www.poemhunter.com/john-ashbery/biography/ 約翰·阿斯伯里傳記]</ref> 2017年9月3日,於紐約州哈德遜的自宅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0歲。<ref>[https://www.prpchannel.com/zh-CN/USA-%E6%AD%BB%E8%AF%97%E4%BA%BAAshbery----%E7%BA%A6%E7%BF%B0---%E8%B5%A2%E5%AE%B6%E7%9A%84---%E6%99%AE%E5%88%A9%E7%AD%96%E5%A5%96/ 詩人约翰·阿斯伯里,普利策奖得主,過世。]</ref> ==作品== 《圖蘭朵與其他詩》(Turandot and Other Poems,1953) - 阿斯伯里的第一本著作。 《樹上的樹》(Some Trees,1956)。 《網球場誓言》(Tennis Court Oath,1962) 《河流與山脈》(Rivers and Mountains,1966) 《春天的雙重夢想》(The Double Dream of Spring,1970)。 《凸鏡中的自畫像》(1975年)獲得了國家詩歌獎,和1975年普利策詩歌獎。 《船屋日》(1977), 《浪潮》(1984), 《四加侖》(1987), 《流星》(1991) 《閃耀的星星》(1994) 《你能聽見》(1994) 《鳥》(1995) 《覺醒》(1998) 《中國悄悄話》(2002) 《世俗國家》(2007) 《Planisphere》(2009) 《快速提問》(2012) 《微風》(2015)。 1956年至1987年的詩歌選集於2008年出版。 ==參考資料== [[Category:詩人]] [[Category:美國人]]
返回「
約翰·阿斯伯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