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8.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納粹德國海軍 的原始碼
←
納粹德國海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納粹德國海軍'''<br><img src="https://www.xuehua.us/wp-content/uploads/2018/04/24ec21a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xuehua.us/a/5eb5e89986ec4d1316ec6cf0?lang=zh-tw 圖片來自雪花新聞]</small> |} '''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國海軍]]<ref>[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48717810 德國海軍],BBC</ref> 。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玛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西洋海戰|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恩尼格瑪密碼機|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声呐]]、[[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潛艇#潛艇的動力|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潛艇|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 德國海軍的重建 == === 對德國海軍的限制 === 1900年[[德意志帝國]]為趕上最後一波的殖民浪潮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對海軍擴建的提倡,而與國際列強展開建造[[無畏艦]]的[[軍備競賽]],並建立了一支世界上規模數一數二的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水面艦隊:[[公海艦隊]]不僅多次與[[英國皇家海軍]]交戰,還以潛艇部隊發起[[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多艘[[協約國]]船隻。然而在[[日德蘭海戰]]後,德國海軍雖獲得戰術上的勝利,卻被封鎖於港灣中而無法行動。公海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無法讓艦隊出擊,取得比潛艇部隊更高的戰果,而其水兵士氣日益降低,最後引發了[[基爾港]]水兵叛變的[[德國革命]]。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根據停戰協定,公海艦隊需駛入英國[[斯卡帕灣]]接受扣押,然而艦隊卻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國海軍[[路德維希·馮·羅伊特]]少將暗中計畫的[[公海艦隊自沉事件|秘密行動而集體自沉]],目的是防止船隻被戰勝國所瓜分。協約國對此行動極為不滿,以德國違反協定為由,將其幾近全部有登記的船舶沒收、拆走碼頭設備協約國此舉使得當時的德國無法進口與運輸民生物資,一定程度上惡化了威瑪共和國初期的經濟和國民生活。各大造船廠機具相繼被解體,並在往後的條約和限制中對德國海軍更加嚴格。在自沉行動和5艘現代化的輕巡洋艦作為戰爭賠償後,德國海軍僅剩下8艘舊型無畏艦[[拿騷級戰艦|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戰列艦|赫爾戈蘭級]]其後部分上繳給協約國,作為斯卡帕灣的損失、32艘[[驅逐艦]]和[[魚雷艇]],數量少、性能也過時,僅能做海防一用。1921年1月1日依照《[[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成立了新的[[國家海軍]],作為[[威瑪共和國]]的海軍力量。 《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海軍的規模與實力,德國只能擁有15,000名的海軍人員,規定服役長達25年;船艦僅能保有6艘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舊式[[戰艦|戰鬥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以及額外規定禁止擁有[[軍用飛機]]、[[航空母艦]]和[[潛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紐先鍾著,第659頁。對於潛艇的限制為:禁止建造包括民用的各式潛艇、海軍禁止裝備潛艇和禁止為他國設計、建造任何類型的潛艇。雖然協約國允許替換艦齡達20年的戰鬥艦與巡洋艦,但限制戰鬥艦噸位不可超過10,000噸、不得裝有口徑超過11吋的艦砲,使其功能僅近乎[[重巡洋艦]];而巡洋艦的替換則規定排水量6,000噸,能配裝的最大火砲口徑僅有6吋;驅逐艦則為800噸、魚雷艇為200噸。 === 國家海軍時期 === [[國家海軍]] 德國潛艇曾在一戰取得輝煌戰績,然而在《[[凡爾賽條約]]》禁止建造潛艇和協約國監管後,德國各大船廠雖有世界領先的潛艇技術卻苦無客戶,這時[[日本]]與[[阿根廷]]聯繫了德國數個造船廠,希望購買設計圖與轉授技術以建立本國潛艇部隊。這兩個規模龐大的生意使得德國串連了各大造船廠和企業,並由[[克虜伯]]發起,聯合成立了一家[[空殼公司]]:[[船舶建設工程局|NV Ingenieurskantoor voor Scheepsbouw]],其總部設於[[荷蘭]][[海牙]],以躲避凡爾賽條約的監督。船舶建設工程局存在目的除了為整合各造船廠技術和資源、聯合接訂單外,也要和國際潛艇技術接軌,使德國不至於落後,但到了1925年船舶建設工程局經營不善,在面臨倒閉的情況下,德國海軍私下與其公司人員聯繫。德國海軍也透過一個名為「結算諮詢公司」的空殼企業加入了船舶建設工程局的投資,並在之後注資了100萬[[帝國馬克|馬克]],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德國軍方要求該公司為將來德國重建潛艇部隊時,能以新技術與設計予以支援;因此,原本為國內造船業而存在的船舶建設工程局轉型為德國海軍專門的研究機構。除了船舶建設工程局外,海軍還接觸了其他民間企業,同時進行[[水雷]]、[[魚雷]]磁觸發[[引信]]和[[艦載機]]液壓[[彈射器]]的研究。 1920年國家海軍首任海軍總司令[[保羅·貝恩克]]上將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打算重建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其組建目標為保護近海,他認為德國海軍的艦隻過於老舊,必須大量汰換。他下令組建兩支戰隊:北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用來控制[[波羅的海]]海口,以防止[[法國]]與[[波蘭]]聯手對付德國。1925年德國戰後建造的第一艘輕巡洋艦:[[恩登號巡洋艦|German cruiser Emden]]下水,該艦完全照條約要求建造,其後又相繼建造了新式的[[海鷗級魚雷艇|Möwe (1926)]]和[[狼級魚雷艇|Raubtier-Klasse]],為戰後德國海軍趕上國際技術的第一批新艦隊。1924年貝恩克的職位被[[漢斯·曾克爾]]上將所取代,曾克爾任內最後一年正值第一批舊式戰艦達到合約要求,允許汰換的時候。這時軍方內部對於以何種軍艦來取代舊艦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是建造遠洋用重巡洋艦還是近海防禦的鐵甲艦,最後以條約的要求設計了一款新式的艦種:[[裝甲艦]],主要特徵為戰鬥艦等級的火力、航速快和輕裝甲。然而在裝甲艦首艦:[[德國號裝甲艦|德國號]]於1931年下水前,威瑪共和國國會議員注意到了結算諮詢公司的存在,反對重新武裝的議員使議會下令調查,結果幕後的各研究機關船舶建設工程局並未被發現,而原先的「結算諮詢公司」在政府被雷德爾的說服後,被[[經濟技術工程辦公室]](Ingenieurbüro fur wirschaft und technik)所取代,作用同前者。|group="註"}},以及同意資助的海軍高層人員一一被揪出,包括曾克爾上將,也因此下台退役,重建海軍的工作受到了打擊。但新上任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上將很快地控制了混亂的局面,他親自前去會見政府成員,說服海軍重建之必要性,政府態度因而從不滿轉為支持。雷德爾還將同時期的研究多加了貨船改裝為[[偽裝巡洋艦]]和將[[漁船]]改裝為[[掃雷艇]]的計畫,還規劃了一個平民飛行訓練計畫,為往後要建立的[[海軍航空兵]]做準備。船舶建設工程局也接連接獲[[土耳其]]、[[芬蘭]]、[[西班牙]]和[[蘇聯]]的潛艇訂單,德國海軍也因此獲得大量寶貴的技術與大規模生產資料。1933年10月德國海軍秘密在[[基爾]]設立一所標明「反潛防禦學校」的軍校,實際上在訓練潛艇艦員。 === 納粹黨與Z計畫 === 1933年1月[[納粹黨]]成為德國[[執政黨]],[[希特勒]]支持雷德爾重組海軍艦隊,並多次保證會極力避免與英國的戰爭以爭取時間。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佈單方面廢止《凡爾賽條約》,並將國家海軍被改名為'''戰爭海軍'''。英國對於德國重整軍備的動作頗為擔憂,為保持兩國較不緊張的關係,於1935年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該協定緩和了英國國內對另一場海軍軍備競賽的擔憂對於《英德海軍協定》的簽訂,英國海軍[愛羅·比提|Earl Beatty]]上將表示:至少我們不用與另一個國家進行軍備競賽,光是這點我們就該心存感激了《我的一生》,但德國受益更多:德國可以裝備潛艇,並能建立規模為英國皇家海軍35%總噸位的艦隊,總噸位約40萬噸《希特勒的海軍上將》,這也限制了新建造的4艘戰列艦,每艘排水量皆不能超過45,000噸;而潛艇部隊則為英國潛艇的45%。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擁有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8艘航空母艦、54艘巡洋艦和169艘驅逐艦,認為即使德國違反此協定,也有足夠餘力對付德國有人認為英國之所以與德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是因為英國已不視德國海軍如一戰公海艦隊如此有威脅性,且在德國釋出對英國的善意後,英國海軍假想敵對象已轉為法國海軍。6月29日,在條約簽完僅11天,第一艘新潛艇。雖然德國潛艇已可正常裝備,但希特勒不想暴露其戰爭野心,未批准大規模的潛艇生產計畫,並表示希望一切問題藉由外交手段解決,重整軍備不過是將德國變回一個「正常」的國家,對英國釋出沒有要進行軍備競賽的善意與爭取國際的同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納粹德國海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