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6.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紫砂 的原始碼
←
紫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紫砂</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hnlzmy.com/uploads/allimg/201212/2-2012121554095M.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hnlzmy.com/jbzhj/179.html 来自 宜兴壶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紫砂 类型: 炻器 泥色: 紫泥、朱泥、红泥 |}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俗称"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绿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大学为紫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ref>[http://www.hnlzmy.com/jbzhj/179.html 明清时期的老紫砂壶如何鉴定]宜兴壶人</ref> == 紫砂泥 ==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 == 紫砂起源 ==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研究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 成型工艺 ==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首选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成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时所用泥料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成,必须放置合理的窑位,掌握火度,气氛温差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结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 == 紫砂特点 == 紫砂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近几年,装饰方面又有创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银丝等装饰新工艺更为光彩夺目、锦上添花。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返回「
紫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