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53.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紫荊關 的原始碼
←
紫荊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紫荊關'''<br><img src="http://img1.how01.com/imgs/3a/6f/9/163500062a5a2c344076.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how01.com/post_vW7OXMXve0BL7.html 圖片來自愛經驗]</small> |} '''紫荆关''',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 “紫塞荆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是中國[[长城]]上其中一座著名的[[关隘]]。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 === 内三关之一 === 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 建築 ===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中国同类建筑中罕见。 == 地理位置 == 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ref>[https://wiki.mbalib.com/zh-tw/%E6%88%90%E5%90%89%E6%80%9D%E6%B1%97 成吉思汗],MBA智庫百科,2016年10月20日</ref>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盤道頂端是南天門,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北門]]有[[瓮城]],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紫荊關的關牆總長18160.5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紫荊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