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98.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红梅花雀 的原始碼
←
红梅花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红梅花雀</big> ''' |- | [[File:红梅花雀.jpg|缩略图|居中|'''红梅花雀'''[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611/05/c9/29477925_1478347494099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3692113.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红梅花雀</br> 拉丁学名:Amandava amandava </br> 别 称:梅花雀、红雀</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雀形目 </br> 科:文鸟科 </br> 属:梅花雀属 </br> 种:红梅花雀 </br> 亚种:3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br> 英文名称: Red Avadavat </br> |} '''[[红梅花雀]]'''<ref>[https://www.birdnet.cn/thread-3416422-1-1.html 红梅花雀为什么这样红?],鸟网,2018-9-13</ref>(Amandava amandava)也称梅花雀、红雀、珍珠鸟、红珍珠、红色小文鸟、草莓雀、青珍珠雀。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雄鸟通体朱红色,背、肩、胸等满布白色小斑点,两翅和尾黑褐色均具白色端斑,嘴红色,脚蜡黄色。雌鸟上体淡褐色或赭褐色,翅上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末端具白色斑点,尾上覆羽红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其余头侧、颏、喉、胸和两胁灰色,其余下体橙黄色,嘴红色。 主要以谷粒、杂草种子和芦苇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的稀树草坡、灌丛和草丛中,也出没于芦苇沼泽、果园、村庄和农田地区。 == 特征 == 红梅花雀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雄鸟体羽主要为红色,并散缀许多小白点,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鸟]]”。雄鸟夏羽自额至尾上覆羽等整个上体浅褐色渲染朱红色,尤以额基和尾上覆羽朱红色较深浓,肩、下背和尾上覆羽具圆形白色小斑点,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末端具小的白色端斑或点状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和端部白色或具白色点状斑。眼先和眼周暗褐色,头侧、颈侧朱红色具细小的白色斑点。颊、喉、胸和两胁亦为朱红色,除颏和上喉外亦密被白色小斑点,腹橙黄色渲染朱红或橘红色,亦缀白色点斑,尾下覆羽近黑色具红白色点斑。雄鸟在深冬以后羽毛变得和雌鸟相似,但在早冬多数雄鸟仍穿着夏羽。 雌鸟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在内概为褐色或赭褐色,飞羽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细小的白色端斑或斑点。尾上覆羽缀朱红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先端白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头侧灰褐色。颏黄白色,喉、胸和体侧灰色或淡褐沾灰,其余下体淡橘黄色。幼鸟亦和雌鸟相似,但尾上覆羽深红色具红色眉纹,下体皮黄色并渲染以橙色。虹膜棕红色或橙红色,嘴红色,脚蜡黄色或肉色<ref>[https://www.360kuai.com/pc/9623d7400e7da3c1a?cota=3&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红梅花的雀特征],快资讯,2019-04-07</ref>。 == 习性 == 留鸟。[[成群]]活动,通常多为十几只至二十多只的小群,秋冬季节结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多在芦苇丛、高草丛和灌丛中,谷物成熟季节,也常成群飞到农田地中活动和觅食。遇有干扰,所有个体全都‘呼’的一声飞起,彼此靠得很近,形成紧密的一团在空中飞翔,两翅扇动快而有力,飞行迅速,通常直接飞到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其声似‘teei’或‘tsi-tsi’。晚上多在芦苇丛或高草丛中过夜,夜栖地较为固定。白天在芦苇或草顶端跳跃觅食,也能攀缘在芦苇茎上或草茎上啄食,有时也下到地上觅食。主要以植物种子等为食<ref>[https://www.360kuai.com/pc/9623d7400e7da3c1a?cota=3&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红梅花雀的特征],快资讯,2019-04-07</ref>。 == 栖息环境 ==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耕地、湿地、种植园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的稀树草坡、灌丛和草丛中,也出没于芦苇沼泽、果园、村庄和农田地区。 == 繁殖 == 该鸟繁殖期变化较大,几乎[[全年]]都有[[繁殖]],多数鸟在雨季开始以后,通常繁殖期从8月到翌年1月或6月末至10月间繁殖。但在邻近中国的孟加拉国和印度阿萨姆地区,繁殖多在3-5月,在中国的繁殖期或许也在此期间。对结合的持续时间较长,1年或许繁殖[[2窝]]。 产卵大多数在[[9-10]]月,营巢于有草掩盖的灌木枝权上或芦苇茎上,巢由草叶、草茎、花梗、细的枯草等编织而成,巢内铺柔软的植物纤维。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雄鸟通常为雌鸟收集草叶、草茎等巢材,雌鸟筑巢。巢呈椭圆形或圆形,其上有一短的出入口,内垫有柔软的植物绒,有时还垫有羽毛。每窝产卵6-8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3.0-17.0mm×10.6-12.5mm。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0-11天。育雏期为一个多月<ref>[https://www.niaobaike.com/Baike/5735.html.html 红梅花雀的繁殖],鸟百科07</ref>。 == 分布范围 == '''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东帝汶、越南。引进于巴林、文莱达鲁萨兰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斐济、瓜德罗普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葡萄牙、波多黎各、留尼旺、西班牙、美国、瓦努阿图。产地不确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斯里兰卡。 '''中国''':分布于贵州和海南岛。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分布范围''' |- | 1 || 红梅花雀印度亚种 || Amandava amandavaamandava ||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 |- | 2|| [[红梅花雀西南亚种]] || Amandava amandava flavidiventris || 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 |- | 3 || 红梅花雀海南亚种 || Amandava amandava punicea || 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 |- |} == 种群现状 == 红梅花雀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已被引入到香港。据资料记载,该种曾经还分布于中国贵州和海南岛,但近几十年来未曾见到,或许已在上述地区消失。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除环境污染等因素外,该鸟羽色鲜艳、美丽,常被捕捉出售为笼鸟,也是原因之一。应控制捕猎,加大保护力度。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三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f>[http://www.ttpaihang.com/news/daynews/2019/19061413727.htm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单学习网,2019-06-14</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 视频 == <center> {{#ev:youku|XNDM3Nzc0NDM3Mg|640|inline|红梅花雀 |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红梅花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