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67.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红色新月蕨 的原始碼
←
红色新月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dical}} [[File:427红色新月蕨.jpg|thumb|350px|right|[https://plant.cila.cn/zhiwutu/tujian/427.jpg 原图链接][https://plant.cila.cn/tujian/hongsexinyuejue.html 图片来自园林植物网]]] '''红色新月蕨'''植株高100-150cm。根茎长而横生,顶部疏被早落的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粗壮,长50-70cm,禾秆色;叶片薄纸质,卵状披针形,长40-70cm,宽30-40cm,两面无毛,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互生,斜向上,阔披针形,长约25m,宽4-6cm,先端渐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圆形或圆楔形,全缘或略呈波状,顶生羽片同形且同大,干后变红色或褐红色;叶脉网状,侧脉多数,在侧脉间形成2行斜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幼时圆形,背生于小脉中部或稍上处,在侧脉间排成整齐的2行,偶有汇合成新月形;无囊群盖。 * 中文学名:红色新月蕨 * 拉丁学名:Pronephrium lakhimpurnense (Ros.) Holtt. * 界:[[植物界]] * 科:[[金星蕨科]] * 种:红色新月蕨 == 形态特征 == 植株高达1.5米以上。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毫米。叶远生;叶柄长80-90厘米,粗7-8毫米,基部偶有一二鳞片,深禾秆色;叶片长60-85厘米,长圆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渐尖头,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近斜展,互生,中部以下的有长约2毫米的柄,彼此远离,长24-32厘米,中部宽4-6厘米,阔披针形,短尾尖,基部近圆形,全缘或浅波状,顶生羽片与其下的同形,柄长1.5-2厘米。叶脉纤细,下面较显,侧脉近斜展,并行,小脉13-17对,近斜展,基部一对顶端连结成一个三角形网眼,其上各对小脉和相交点的外行小脉形成2列斜方形网眼,外行小脉达到或几达到上一对小脉联结点。叶干后薄纸质或草质,褐色,两面无毛,偶而在叶背有一二短刚毛,叶轴、羽轴和叶脉上有疏短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中部或稍上处,在侧脉间排成2行,成熟时偶有汇合,无盖。<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2f14458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d.html 红色新月蕨的功效与作用]</ref> == 主要价值 == '''中药名称''' 【药名】红色新月蕨 【类别】清热解毒药;祛瘀止血药 【拼音】hóng sè xīn yuè jué '''中药基源''' 【科属】金星蕨科 【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红色新月蕨的根茎。 【药用部位】根茎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或沟溪边湿地。 【采收加工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中药基础'''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血。 【主治】疔疮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 生长环境 == 生长在海拔300-1550米的山谷或林沟边。 == 分布范围 == 产于福建(德化、南靖、龙岩、永安)、江西(龙南、寻乌)、广东(翁源、连山、阳山、英德、怀集)、广西(兴安、横县、容县、大苗山、梧州、扶绥)、四川(峨眉山)、重庆、云南(屏边、思茅、西畴、蒙自、普洱、金坪、佛海)。也产印度北部,越南和泰国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edic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红色新月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