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49.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约瑟夫·海勒 的原始碼
←
约瑟夫·海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生平==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先后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戏剧及长篇小说,其中以《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出事了》最为有名。''' 約瑟夫·海勒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科尼島一個貧窮的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他是父親第二次婚姻所生,家中還有同父異母的長兄李(Lee)和姐姐西爾維亞(Sylvia)。5歲時他的父親去世,家境更加困難,靠母親為客人提供膳食度日。海勒從小就頗具語言天賦,善於尖刻地諷刺和開玩笑。10歲時,一位堂姐使他讀到兒童版的伊利亞特,從此立下成為作家的決心。讀中學時,他就當過電報遞送員。1941年他從林肯高中畢業,加入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後改為美國陸軍航空軍)。二戰期間,他作為B-25轟炸機的投彈手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參加了六十次飛行。1945年復員,並結婚。 1948年他進入南加州大學學習,然後轉入紐約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期間開始短篇小說創作。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得到[[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牛津大學深造一年。此後,海勒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寫作課程兩年。1952年他回到紐約,曾擔任《時代》等雜誌廣告撰稿人和《McCall's》雜誌的推廣經理。1953年他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第十八條軍規》。1961年小說以《第二十二條軍規》之名出版,取材于海勒自己在二戰中的經歷。此書起初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反響平平,但從此海勒成為了職業作家。隨着美國國內反越戰浪潮的興起,《第二十二條軍規》在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中得到了強烈共鳴,並迅速成為暢銷書,在美國銷售就超過了1000萬冊。1970年拍攝為電影。 海勒於1963年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獎學金,1977年被選為該院院士。1982年他得了麻痹症,然後又飽受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的折磨。恢復健康後,海勒與結婚35年的妻子離婚,而同病中照顧自己的護士結合。1999年他因心臟病發作在紐約東漢普頓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第二十二條軍規》以荒誕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了生活。除小說外,他還創作過一些舞台劇、電影劇本、短篇小說和評論。 霍華德大學畢業。20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其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並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主要作品有《最藍的眼睛》(1970)、《蘇拉》(1974)、《所羅門之歌》(1977)和《黑嬰》(1981)等。她所主編的《黑人之書》(The Black Book),記敘了美國黑人300年歷史,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主要成就在於長篇小說方面。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ref>[http://gerenjianli.com 介紹]</ref> ==参考文献==
返回「
约瑟夫·海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