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8.1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约翰·马吉 的原始碼
←
约翰·马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约翰·马吉 | 圖像 = [[File:约翰马吉1.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hristiantimes.cn/assets/media/upload/20151219/1450497176720.jpg 原图链接] [http://m.sohu.com/n/431121955/ 来自搜狐]]]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84年—1953年 | 國籍 =美国 | 職業 =传教士 | 别名 = John Magee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 </br> 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 </br> 设立难民伤兵医院</br> 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 冒着生命危险</br> 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 }} =='''约翰·马吉''' == '''约翰·马吉'''('''John Magee'''),美国传教士,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 [[马吉]]在[[耶鲁]]大学和[[麻省]][[剑桥]]圣公会神学院毕业后,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传教。到达[[中国]]后,他在[[美国]]圣公会的[[南京]]道胜堂作传教士。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马吉]]担任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设立难民伤兵医院,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与20多位坚持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一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道主义乐章。 ==人物简介== [[约翰·马吉]]1912年至1940年5月在南[[京]]下关[[挹江]]门外的道胜堂教堂传教。[[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牧师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 [[马吉]]牧师曾参与救助[[中国]]难民,并拍摄了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的[[纪录片]]。1946年,[[马吉]]牧师曾经在[[日本]]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日军南京大屠杀作证。 2000年8月2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将[[马吉]]牧师曾经传教的道胜堂教堂(今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人物评价== [[约翰·马吉]]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评 ) ==救助华人==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南京大屠杀1 | 圖像 = [[File:约翰马吉和明妮魏特琳日.jpg|缩略图|center|[http://p3.so.qhmsg.com/bdr/576__/t01821da07e160c9938.jpg 原图链接] [http://sh.qihoo.com/pc/2s1cm3bgazt?sign=360_e39369d1 来自快资讯]]]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2011年,随着[[张艺谋]]导演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在全国的热映,再度将观众带入了那段惨痛而不堪回首的[[历史]]。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不顾生命危险,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救助[[中国]]难民与士兵。除了大家熟知的德[[国]]人[[拉贝]]外,与影片相关的来华传教士也是重要救助群体之一,而[[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即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1937年11月22日,随着战事临近,部分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正式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德国]]人[[拉贝]]当选为主席,[[马吉]]为委员,着手准备难民救济工作。从日机轰炸南京开始,[[马吉]]就忙着救助被炸伤的[[南京]]市民和[[上海]]方向逃过来的受伤难民。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以[[马吉]]为主席的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随即成立,全力救助难民与士兵。红十字会对伤员的帮助也遭到日军的无理阻挠,[[马吉]]随时跟着救护车,因为一旦没有外国人在场,汽车马上就会被日本人抢走。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到处抢劫杀人,尤其强奸城内妇女的兽行更是天天发生。因[[马吉]]住的道胜堂为[[美国]]财产,日军不敢肆意胡为,因此成为了[[中国]]妇女的避难所,这里住满了来寻求庇护和他从日军魔爪下拯救出来的[[中国]]妇女。[[马吉]]在南京大屠杀的两个多月间,曾经给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机构写了400多份[[《抗议书》]]和[[《报告书》]],强烈要求停止暴行。与此同时,[[马吉]]还给远在[[美国]]的妻子写了很多封信,内容全是他对日军暴行的记录。 [[马吉]]在南京期间,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当时,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绝对禁止[[。马吉]]牧师在影片的引言中写道:“必须小心谨慎地行动,摄影时千万不可让日本人看见。”在他拍摄的这些镜头中,日军的坦克和大炮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机关枪正对着成群的市民进行扫射,城内也到处是[[残垣断壁]],以及受日军奸淫的[[中国]]妇女,被汽油烧焦的尸体惨不忍睹,街道上、水塘中到处是被日军血腥屠杀的平民。1937年12月21日,[[马吉]]在南京鼓楼医院拍摄了许多被日军残害的市民,他们中有些人成了控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他拍摄的一名正在被救治的病人,是当年怀有6个月身孕的[[李秀英]],因反抗日本兵强暴,她身中37刀。幸存下来的[[李秀英]]曾在战后多次赴[[日本]]参加和平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马吉]]用摄像机除了拍摄日军的暴行外,同时也用它记录了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南京血证--约翰·马吉和他记录 | 圖像 = [[File:南京血证--约翰·马吉和他记录.jpg|缩略图|center|[http://book.workercn.cn/html/files/2017-12/12/20171212192605476164183.jpg 原图链接] [http://book.workercn.cn/300/201712/12/171212192605617_6.shtm 来自中工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德国]]人[[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尔]]救援难民的情景。1938年2月16日,[[马吉]]携同刚认识不久的丹麦人[[辛德贝尔]],驱车到江南水泥厂和[[栖霞寺]]一带。在江南水泥厂,[[马吉]]见到了1万多难民。[[马吉]]取出摄影机,拍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和病人排队等候诊治以及农民把伤员运来急救的情景。当时,[[马吉]]还前往距水泥厂仅5里的栖霞古寺。[[马吉]]在两天的栖霞之行中,一直带着这部摄影机。在往返途中,他见到一幕幕凄惨的景象,并将这些令人悲痛的场面拍摄下来:沿[[太平门]]至[[龙潭]]的公路干线,在10英里和12英里距离之间,80%的农民房屋被烧;逃到乡间的城市老龄妇女被打死;反绑的中国士兵被日军处决后扔进水塘;四川籍士兵的尸体横陈路上……他将这一切都摄入了镜头。[[马吉]]凭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和一副慈悲心肠,在栖霞寺和江南水泥厂了解到日本兵的许多罪恶和难民们的诸多疾苦,并对眼前的所见所闻作了拍摄。 [[马吉]]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这些真实的镜头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是留存至今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马吉]]在1941年日、美开战后,回到[[美国]],继续担任牧师传教。1953年,[[马吉]]在[[美国]][[匹兹堡]]去世。[[马吉]]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遗嘱:“假如再活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遗物中,找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mm摄影机。2002年10月2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马吉]]曾经传教的道胜堂教堂,现在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同年10月,[[南京]]市下关区政府特将其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2007年11月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审判中有一件重要证据即是[[马吉]]拍摄的纪录片,为[[夏淑琴]]讨回公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约翰·马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