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9.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的原始碼
←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 外文名 = Johannes Vilhelm Jensen |图像 = [[File:4507.jpg|缩略图|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1010/20121010180434-1967268013.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E7%BA%A6%E7%BF%B0%E5%86%85%E6%96%AF%C2%B7%E5%A8%81%E5%BB%89%C2%B7%E6%89%AC%E6%A3%AE&ie=utf8&page=1&did=1&st=255&mode=255&phu=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1010%2F20121010180434-1967268013.jpg&p=40230500#did0 来自搜狗图片] | 出生日期 = 1873年1月20日 | 逝世日期 = 1950年11月25日 | 国籍 = 丹麦 |出生地点 =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希默兰镇 | 职业 = 诗人 | 知名作品 = '''代表作品'''《漫长的旅行》<br>《世界的光明》<br> '''主要成就'''<br>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世界的光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 == 人物生平 ==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 Vilh elm Jensen,1873-1950) 1873年1月20日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希默兰镇。父亲是兽医。从小就迷恋书本,尤其喜欢北欧的神话传说和丹麦的古典文学。17岁时,他到格陵兰就读于教会学校,3年后毕业,于1893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里,他虽然学的是医学,但对文学创作兴趣极大,同时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 189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在《拉夫恩》周刊上连载,以后又相继发表了《亚利桑那血祭》等三部以谋杀案为主题的惊险小说。这些小说虽然受到一般市民读者的欢迎,但却受到他所熟识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的批评。扬森决定改变自己的创作路子,决心创作出具有真正文学价值的作品。 1896年,他的长篇小说《丹麦人》问世,接着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希默兰的故事》(1898—1910)。与此同时,扬森还创作了历史小说《国王的失落》三部曲(1900—1901):《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诺贝尔文学奖从1940年开始停颁。到了1944年,尽管当时战争仍在继续,法西斯反动力量尚未被彻底消灭,但人们已经隐约感到噩运即将过去,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恢复,因为这也是战后“心灵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瑞典学院决定选择一位既有国际声誉,又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家,最后选中了丹麦作家扬森。扬森已18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终于成为二次大战中恢复颁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他的获奖是“由于藉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扬森的主要作品还有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长篇巨着《漫长的旅行》六部曲,从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 1950年11月25日,扬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逝世。 == 个人作品 == [[File:4508.jpg|缩略图|约翰内斯·威廉·扬森一家]] 扬森的主要作品还有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长篇巨著《漫长的旅行》六部曲,其中包括描写远古冰河时代猿人生活的《冰河》(1908),以丹麦古代英雄史诗“萨迦”风格写成、描写北欧海盗时代海盗集团活动的《船》(1912),描写斯堪的纳维亚一个民族英雄寻找天国的故事的《失去的天国》(1919),描写丹麦母权社会时代人们从原始野蛮的群婚风俗向文明过渡的《诺尔纳·盖斯特》(1919),描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克利斯朵夫·哥伦布》(1921)以及描写青铜器时代生活和风俗的《奇姆利人的远征》(1922)。这六部长篇小说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和优美奇特的风格,它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渊博的人类学知识。 除以上作品外,扬森还写了不少神话传说,主要有《北欧神话》九卷共一百五十篇(1906—1944)。他创作的诗集有《诗集》(1906)、《世界的光明》(1926)和《日德兰之风》(1931)。散文、随笔和艺术史著作有《哥特的复兴》(1901)、《新世界》(1907)、《北欧精神》(1911)、《时代的序言》(1915)、《进化与道德》(1925)、《动物的演变》(1927)和《精神发展的历程》(1928)等。 == 写作特点 ==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父亲是兽医,母亲是农民,善于讲故事,她给童年的扬森讲了不少希默兰一带的趣闻逸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对研究生物及哲学非常狂热,进展之迅速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他的生命力的基础,就是这项征服的本能。他的故乡是日德兰半岛西岸干燥的地区,叫希默兰。那儿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进了他的心坎中,少年时代的感受像心中的一道伏泉,日后涓涓地流泻而出。 对家庭丝丝缕缕的回忆,是他灵感的宝库。他的父亲也出生于''希默兰'',后在''法斯''耶当兽医,他的祖父是葛莱亚的老职工。算起来,扬森可以说是农家子弟出身。颇有特色的是,他的第一本书就围绕着他的出生之地展开。在他那杰出的《希默兰的故事》中,描写着自古迄今那些原始的、半野蛮的人们,他们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恐惧之中。在他精湛的诗作中,可以强烈地鲜明地看出,他对童年的出生地的生动有力的描写。 从约翰内斯·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到哥本哈根求学时,支持在野党,痛恨平庸和褊狭,一腔热血,愿为理想斗争。是一个勤勉、活跃的青年来自日德兰的青年,内向害羞而不易接近,但情感丰富。觉得丹麦实在太小了,看得烂熟的风物,直叫提不起劲来。同一个冰雪般冷静、又火焰般热烈的赌徒,把未知的命运,交付给异国的浪漫之旅中。 首次的异国旅程,大开眼界,想像力如一马平川,一发难收。这个时期,对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十分倾心,称羡不已。同胞H.C.安徒生或许是第一个描述了火车旅行的魅力的人。约翰内斯·扬森惊人地预言这个时代将出现摩天大楼、汽车、电影等。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车轮》(1906)中,不厌其烦地称颂再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简而言之,不但要跨越空间,也要跨越时间。这个将快速的变革、机械的噪音,谱成现代之歌的人,也同时上溯历史河流,探求人类本源,进入渺茫的远古时代,潜心研究那漫长遥远岁月的痕迹。 == 人物评价 == 自1896年开始,扬森曾多次出国游历,到过[[美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埃及]]、[[巴勒斯坦]]等地,还曾到过[[中国]]的[[上海]]和[[汉口]]。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游记、散文等。长篇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和《车轮》(1906)就是游历美国后,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创作的两部当代题材的作品。从表面看,它们是侦探推理小说,实际上是两部描写社会问题的讽喻之作,情节曲折离奇,充满讽刺和幽默,特别是《德奥拉夫人》被誉为“[[丹麦]]近代最佳小说”、“丹麦的《浮士德》”,深受丹麦及北欧读者的喜爱。 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藉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的三绝”,同时他还被誉为“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 [[Category:人文社科学家]][[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丹麥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