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5.238.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细瘰疣螈 的原始碼
←
细瘰疣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细瘰疣螈</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31dd0b76f2b696dd.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11330&sid=5924052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细瘰疣螈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verrucosus 别称;红瘰疣螈、娃娃蛇 界;动物界 纲;两栖纲 目;有尾目 科;蝾螈科 属;疣螈属 分布区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 泰国、缅甸以及云南、广西等地。 物种命名人;Anderson 物种命名年代;1871年 英文别名;Crocodile Newt等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细瘰疣螈''',为蝾螈科两栖动物。雄螈全长136毫米~150毫米,雌螈147毫米~170毫米。头部平扁,两侧脊棱显著隆起,无唇褶,体两侧各有1排球形瘰粒14~16粒。彼此分界明显。指4,趾5。尾较弱而侧扁,鳍褶较低。背面棕黑色;头部、四肢、尾部以及背脊棱和瘰疣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捕食[[蚯蚓]]、[[蜈蚣]]、[[步行虫]]、[[蜗牛]]等。 在[[云南]]西部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但因其去内脏的干制品而被捕捉;又以其色斑艳丽,活体也被出售供饲养观赏,数量急剧减少。加以人口增长,开发山区,栖息环境日益缩小,也影响其数量,需加以保护。<ref>[https://wenda.so.com/q/1511842602212513 细瘰疣螈对女人有什么药用价值?],360问答 , 2017-05-29</ref> ==形态特征== 红瘰疣螈全长125-200毫米,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雌)85%(雄)。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头背两侧有显著的骨质嵴棱。体色以棕黑色为主,前后肢贴体相向彼此超越4个瘰疣距离。红瘰疣螈体色虽与细痣棘螈相似,但红瘰疣螈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极发达,瘰疣下方无肋骨尖端支持,产卵于水中;细痣棘螈的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较不发达,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产卵于陆地。头体长91.5-122.0毫米,尾长91.5-114.3毫米。头两侧脊棱明显,后端向内弯曲,形成近似于三角形,头中部脊棱较低,从头前部向后延伸,但不到达侧脊棱后方,头侧脊棱后端与耳后腺前端相连接,耳后腺略向内弯,而且有点类似人耳的轮廓;吻圆,鼻孔靠近吻端,呈半环状,被一片小皮肤瓣盖住,鼻孔间距适度;眼大小适中;上眼睑大,具颗粒;上、下颌具齿,犁骨齿列呈“∧”形。皮肤粗糙,体侧钮扣状圆形瘰粒15枚左右;第一枚瘰粒位于腋部后上方或其后一短距离,其高低位置与耳后腺在同一水平上,当后肢伸展与体呈直角时,在后肢后方有3个瘰粒。背中央纵行腺质脊棱始于头侧左右脊棱末端的卷钩(耳后腺)水平连线上,终止于尾基部。腹侧有一列疣粒,其大小略大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疣粒,从前肢腋部到胯部,组成纵行,但不明显。一列小疣从口角后方沿着头侧脊棱到吻端。颈褶不明显,咽喉部有大小几乎一致的光滑疣粒。体侧、体背面和尾部均有不同大小、分布不均匀的疣粒。腹部呈横缝纹状,具很小的疣粒,略突出于皮肤之上。背鳍褶明显,起于体侧最后的一个纽扣状瘰粒处。前肢向前伸贴头侧时,指末端超过吻端;后肢前伸贴体时,趾端达腋部至胯部之间的1/2部位。整个身体为一致的棕黑色,仅吻、上下唇、咽喉部和四肢腹面色较浅,呈橄榄褐色。尾两侧为浅褐色,尾下面为暗橘褐色。 ==分布范围== 中国: 仅见于[[云南]]西南部陇川及其附近。[[西藏]]和[[云南]]的[[泸水]]、丽江、保山、[[腾冲]]、永德、龙陵、[[陇川]]、盈江、景洪、[[绿春]]、景东、双柏、[[新平]]、建水等地区。 广西桂林也有发现。 世界: [[越南]],[[泰国]]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东部。 有分布:[[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 可能灭绝:[[越南]]; 不确定:[[不丹]],[[老挝]]。 ==生活习性== 红瘰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米~2400米林木繁茂、杂草丛生及其水稻田附近的山区。成螈营陆栖生活。非繁殖期多栖息在林间草丛下或阴湿环境中,觅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生长繁殖== 红瘰疣螈是卵生动物,常栖息在阴湿环境中,5~6月为繁殖季节,多在静水凼、水内配对产卵。雌螈产卵75粒左右,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附着在水草上。卵径2.5毫米~3毫米,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幼体在水域内生长发育,长大后转为陆栖生活。 ==相关种群== 疣螈属有6种(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可分为2个种组。 细痣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仅见于中国海南岛琼中和陵水;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北部,文县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地区,有时也独立成种,即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贵州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见于云南西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北部、泰国也有分布;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仅见于贵州西部;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仅见于四川大凉山区。 ==保护措施== 濒危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 近危 NT 几近符合易危 VU 依据标准:由于该种在中国出现范围仅20,000 平方千米,分布区分裂,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过度捕获使得该物种接近“易危”等级,因此被列为“近危”等级。 中国红皮书等级:需予关注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致危因素 (1)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作物-小农耕作 (2)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基本建设-居民安置 (3)采捕-药物-维持生计或本地贸易 (4)采捕-药物-国内贸易 (5)采捕-文化、科研或休闲活动-国际贸易。 (6)2013年初,梁河县森林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特大野生动物制品案,查获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制品红蛤蚧122070只。 保护 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Ⅱ级保护动物红瘰疣螈,其拉丁学名现已被译为棕黑疣螈,实际上包括了该种所指的动物。由于现称红瘰疣螈的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shanjing是刚由Tylototriton verrucosus (现译称棕黑疣螈)中分出来的一个独立的种,而动物应以拉丁学名来确指,所以,应将Tylototriton shanjing 及时列入保护名录中。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管理规定:地方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配额、标识 。 ==种群动态== 全球: 种群情况不详。 中国:[[张玉霞]]1985-1986年, 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南边及独秀峰北边的孔明台处, 采到6条成体标本。1998 年5 月元江县2次考察共采获红瘰疣螈标本7条。2009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68,000条,西藏有5,000条。 附注说明:1995年基于形态学特征,红色型种群单列为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而黑色型的划分为棕黑疣螈,两者同属于原喜马拉雅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 )。棕黑疣螈为高度的水生生活生物,而红瘰疣螈仅在繁殖季节回到水中,在非繁殖季节是完全陆生生活的。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细瘰疣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