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7.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羅伯特·洛威爾 的原始碼
←
羅伯特·洛威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羅伯特·洛威爾一.jpg|thumb|right| [https://media4.manhattan-institute.org/sites/cj/files/27_3-es.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city-journal.org/html/robert-lowell-and-sanity-art-15337.html「圖片來源 」] ]] '''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1917-1977年)出生於波士頓,馬薩諸塞州。是波士頓的世家大族,其先祖是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大陸的早期移民之一,也是船上新移民的領導者之一。這個家族出過大使、主教牧師、哈佛校長、19世紀詩人[[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James Russell Lowell)、學者,還有一名與[[埃茲拉·龐德]](意象派詩歌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過從甚密的詩人[[艾米·洛威爾]]。<ref>[https://poets.org/poet/robert-lowell ]poets -當代和古典詩人 羅伯特·洛威爾傳記]</ref> 美國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被譽為“我們時代的詩人歷史學家”“ 美國最後一位聲名卓著的公眾詩人”。美國第六任桂冠詩人。 洛威爾在波士頓長大,[[詹姆斯·羅素·洛厄爾]](James Russell Lowell)是他的曾祖父,[[艾米(Amy),珀西瓦爾(]]Percival)和[[勞倫斯·洛厄爾]](A. Lawrence Lowell)是遠房表親。 其作品影響了包括[[希尼]]、[[米沃什]]、[[布羅茨基]]、[[沃爾科特]]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及[[畢曉普]]、[[普拉斯]]、[[默溫]]等在內的多位同代和後輩詩人。<ref>[http://www.dictall.com/indu/339/3388591734D.htm ]詞都網-美國詩歌-最具影響力 羅伯特·洛威爾簡介]</ref> 早年寫下「一種冷眼旁觀的自足詩歌」[[德里克· 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在《論洛威爾》一文中說的:「他的學徒期是憤怒。年輕時的每一個短語都凝聚著熱烈的野心。」 曾就讀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但在受到南方形式主義詩歌學院的影響後,他轉到俄亥俄州甘比爾(Kambier)的肯揚學院(Kenyon College)。 1937年春天和夏天,那是在哈佛大學讀書的最後歲月,洛威爾在田納西遇見[[蘭瑟姆]]和[[泰特]]這兩位新批評派的主將。在他們的影響下,他的詩風多少沾染了新批評派的印跡。當年入讀凱尼恩學院,洛威爾所師從的就是蘭瑟姆。 1940年,畢業於肯揚學院。後進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讀英語文學碩士,師從另兩位新批評派主將——[[沃倫]]和[[布魯克斯]],接受了正統的新批評派詩歌訓練。 ==二戰因良心拒服兵役== 洛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良心拒服兵役,因此入獄,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的聯邦監獄服刑5個月。並積極抗議越南戰爭—他的個人生活充滿婚姻和心理動盪。他患有嚴重的躁狂抑鬱症,並為此反复住院。 一方面是由於他經常崩潰,另一方面是由於[[WD Snodgrass]]和[[艾倫·金斯伯格]](WD Snodgrass)這樣年輕的詩人的影響。 洛威爾在1950年代中期開始從個人經驗中直接寫書,並放鬆了對傳統樂器和形式的堅持。1959的《生命研究》,是洛威爾一個分水嶺的作品,該書永遠改變了現代詩歌的面貌,這部被視為「自白派」的開創之作中,洛威爾對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心理變化作了坦率的表述,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其中的內容既真實又私密,不僅涉及他的家庭背景、夫妻關係,還包括令他最痛苦的精神病史、他對戰爭的厭惡和對未來的絕望。<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211/c404092-31501528.html 中國作家網--世界文壇--羅伯特·洛威爾《生活研究》:穿過時代的針眼]</ref> 洛威爾等人的詩歌寫作將這種告白制度放置在了一個價值正在急劇解體和重構的社會(二戰後的美國社會)自白派詩歌的任務,是要揭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生命個體所承受的壓強。 ==年僅三十歲獲得了普利策獎== 1944年,出版第一卷詩《不一樣的土地》(Land of Differentness,)講述了一個處於危機和渴望精神安全的世界。 1946年,出版詩集《威利老爺的城堡》(Lord Weary's Castle)彼時,他仍然遵循著「新批評派」的傳統寫法,將「形式工整而內容艱深」作為創作的重心,但很快,他便走向了傳統的反面。在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那裡,洛威爾發現了一種結構鬆散、口語化的自由詩體,他還從好友[[伊莉莎白·畢曉普]]樸實有力的語言中汲取經驗。 1947年,《威利老爺的城堡》獲得了[[普利策獎]]。他從聖公會主義向天主教的轉變,並探索了美國清教徒遺產的陰暗面。 ==美國桂冠詩人== 1947年,洛威爾被任命為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現為詩人桂冠詩詞顧問),擔任該職位一年。 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戲劇性的獨白書,《卡瓦諾斯的米爾斯》。 1954年,洛威爾開始在波士頓定居。 1963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捲入了六十年代的反戰和民運活動。 1965年,他拒絕了林登·詹森總統的白宮宴會的邀請以抗議美國的對外政策, 1967年,參加了反對越南戰爭向五角大樓進軍的行列。同年,洛威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被譽為「美國同代中最好的詩人」。 1977年,出版《日復一日》是他最後一本詩集,記錄了他的諸多童年記憶。這本詩集還直言不諱地寫到了詩人多年來所遭受的躁鬱症的痛苦。可以說,自白派的書寫方式一直貫穿著他一生的寫作。他從不避諱寫自己的生活、經驗、記憶和病症。 ==開創了自白派== 1959年,出版《生活研究》,此書獲得了國家詩歌獎。 在《生活研究》中,洛威爾開始書寫外祖父、父親、女兒、妻子。詩歌的自傳性因素急劇增加。這改變了美國二戰後的文學風氣。消費主義時代的個人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困境,被記錄在了這些詩歌中。<ref>[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627097/ 豆瓣讀書 - 詩人、躁鬱症患者羅伯特·洛威爾的自白—《生活研究:羅伯特·洛威爾詩選》讀後]</ref> 洛威爾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時代。在同代人眼裡,他是生活經驗的模仿者、苦痛的搏鬥者、雅致的獨白者、暴烈的詞語鍊金術士和滿懷激情的龐然大物。 洛威爾曾受到新批評派的影響(語言晦澀、格律嚴整、宗教色彩濃重),但他通過詩集《生活研究》完成了轉向,由此開創了自白派。 自白派(Confessionalism)出現於1950 年代的美國。它關注個人經驗,尤其關注個人經驗中的極端時刻,比如精神疾病、性慾、自殺。這些在之前的美國詩歌中屬於寫作的禁區,很少有人去書寫。自白派這個名字有著“告白”“ 坦白”的意思,也指向宗教中的懺悔和告罪。 自白派詩歌有別於此時依然風靡美國的“新批評派”嚴格整飭、講究韻律的詩歌,是一種激進的詩歌,是一種自由體的、散漫的、充滿意外的詩歌,這樣的形式契合於不確定的、幽暗而豐盈的個人經驗。 ==詩風== 洛威爾的詩歌一直保持著令人心生敬畏的難度。 早年詩歌中的艱澀與難度儘管在晚年大幅度減弱,卻並未消失。 當然,不同於他的友人伊莉莎白·畢肖普,他不願撥開詞語繁重的雲霧讓事物的光澤閃耀在每一個詞語身上。他的詩隱幽、纏繞、溝壑縱深、湍流連綿。 它們訴說著個人的生活,然而,一切必須經過詞語密林而形成一道強勁的象徵之風。 他對歷史和典故的癖好,在同一代詩人中大概是絕無僅有的。 這既造就了其詩作的獨樹一幟,又助長了令人感到驚異的幽玄。 ==詩作== 此處空無一人,我自身便是座地獄<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023/c404092-31415501.html 世界文壇.深港書評 - 羅伯特·洛威爾:我自身便是座地獄,此處空無一人]</ref> ===《臭鼬時光》=== 只有臭鼬,在月光下 搜索著一口食物, 它們闊步行進在大街上: 白條紋,狂亂眼神中的鮮紅火光 在三一教堂那白堊色、乾燥的 圓柱尖塔下面。 我站在我們 後踏板頂部,吸入那濃烈的臭氣—— 一隻母臭鼬帶著一群幼崽在垃圾桶里大吃大喝。 它把楔形腦袋插入 一隻酸乳酪,垂下鴕鳥般的尾巴, 毫無畏懼。 ——節選自羅伯特·洛威爾《臭鼬時光》 ===《來自拉帕洛的帆船之家》=== 躺在懷特山脈下 在零下天氣。 墓地的土壤變成了石頭。 如此多的死亡是仲冬。 烏云密布的雪堆上, 它的黑色小溪和冷杉樹幹像桅杆一樣光滑。 鐵矛柄的籬笆 黑邊界的大部分是殖民時期的墓碑。 唯一來到這裡的“非歷史”靈魂 是父親,現在被埋葬在他的父親下 未風化的粉紅色紋理的大理石切片。 甚至拉丁語也是洛厄爾的座右銘: 偶然的情況, 似乎太客氣了,推到這裡, 燃燒的寒冷照亮的地方 母親親戚的鑿刻題詞: 二十或三十個溫斯洛和斯塔克斯。 弗羅斯特(Frost)為他們的名字賦予了鑽石的優勢。 (摘自RL,《生活研究》,1959年,“來自拉帕洛的帆船之家”) ===摘自RL《生命研究》=== “在我們每年從波士頓出發的秋季假期中 到鄧巴頓的家庭墓地 他自己動了輪子- 喜歡和掌上海軍上將。。。 在墓地裡,一個和su的威尼斯基督 給牧羊犬的護理耐心 到祖父洛蒂姨媽那裡 他的母親,石頭而不是骨頭 他父親弗朗西斯的兒子。。。 祖父和我 從我們死去的前額上刮下樹葉, 厭倦了潮濕的天氣 與“龍”篝火。” (摘自RL,《鄧巴頓》,生命研究,1959年)<ref>[http://blogs.anselm.edu/english/robert-lowell-dunbarton-cemetery/ 參觀羅伯特·洛威爾的鄧巴頓墓碑]</ref> ==個人生活== ===第一任妻子=== 1940年,與小說家讓·斯塔福德(Jean Stafford)結婚。 1948年,離婚。 ===第二任妻子=== 1949年,與作家和評論家伊麗莎白·哈德威克結婚 。 1972年,離婚。 ===三任妻子=== 1972年,與愛爾蘭新聞記者和小說家卡羅琳·布萊克伍德(Caroline Blackwood)結婚。 ==獲獎== 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普利策獎 美國書評人協會獎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等多種文學大獎。 ==著作== ===詩集=== 《新詩選 》 (法勒,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2017年) 《收集的詩》(法勒,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2003年) 《日復一日》(法拉,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1977年) 《詩選》(法拉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1976年) 《海豚》(法拉,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1973) 《對於莉茲和哈里特》(法拉,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1973年) 《歷史》(法勒,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1973) 《筆記本》1967-1968(1969) 《靠近海洋》(Farrar,Straus和Giroux,1967年)和《 Union Dead》的詩選(Faber和Faber,1965年) 《法拉爾,施特勞斯和吉魯》(1964) 《模仿》(法拉爾,施特勞斯和庫達希(1961)) 《生命研究》(法伯和法伯,1959) 《卡瓦諾斯磨坊》(哈科特,布雷斯,1951) 《詩歌》1938-1949(法伯和法伯, 1950年) 《威利老爺的城堡》(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6年) 《差異之地》(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4年) ===散文=== 《散文集》(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7) ===選集=== 《普羅米修斯·邦德》(Prometheus Bound)(法拉爾,斯特勞斯和吉魯(1969)) 《費德拉和費加羅》(法拉爾,斯特勞斯和庫達希(1961)) ===戲劇=== 《舊榮耀》(Farrar,Straus&Giroux,1965) ==參考資料== [[Category:詩人]]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美國人]]
返回「
羅伯特·洛威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