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聖母小昆仲會 的原始碼
←
聖母小昆仲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法國聖母昆仲會''' </p> |- |<center><img src="https://champagnat.org/wp-content/uploads/2019/08/noticias_imagem-news_198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hampagnat.org/en/marist-brothers-the-champions-of-catholic-education-in-ceylon/ 圖片來自champagnat] </small> |} '''法國聖母昆仲會'''({{lang-en|Marist Brothers}}),在中國大陸稱為'''聖母小昆仲會'''、'''聖母文學會'''、'''聖母修會'''或'''主母会''',是一個[[天主教]]修會。 '''Marist'''一字的意思是「'''聖母瑪利亞的小兄弟'''」,由於聖母昆仲會來華年代久遠,「兄弟」一詞有時亦以文言文中的「昆仲」交替使用。在外地,有時候也可稱之為「'''Society of Mary'''」。 == 概述 == 聖母昆仲會是由[[馬塞林·尚巴納]]聖母司鐸會神父於1817年1月2日[[法國]]里昂創立。 修會自19世紀初期成立以後,以教育[[青少年]]為目標,在世界各地設立學校,傳播[[聖母瑪利亞]]的[[福音]]。小昆仲會現於全球81個[[國家]]設有800多所[[學校]],擁有逾3,200名[[修士]],学生60余万人。會中修士不分國籍出身,都以兄弟(Brothers)相稱。<ref name="dvc">{{Cite web |url=http://dvc.catholic.org.hk/MissionaryData/M6.html |title=聖母昆仲會簡介 |access-date=2011-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211022301/http://dvc.catholic.org.hk/MissionaryData/M6.html |archive-date=2011-12-11 |dead-url=yes }}</ref> 小昆仲會的[[修士]]都會使用[[教廷]]於19世紀初為肯定修會教育使命而特許頒發的FMS(Fratres Maristae a Scolis)封號,亦有稱為Petits Frères de Marie,意指「專門辦教育的聖母瑪利亞小兄弟」。在華語地區,本名「聖母昆仲會」有時也會被謙稱為「聖母小昆仲會」,以表達修士們的卑微態度。 小昆仲會在19世紀到亞洲傳教辦學,當時重點放在[[中國]]地區,曾在中國地區創辦和經營了27所學校,主要的據點是[[北京]]、[[天津]]和[[上海]],也曾在[[青島]]等地建立學校。 不論是給中國或是外國學生就讀的學校,修士們都提倡運動─尤其是足球,修士們曾成立了一個足球俱樂部——圣路易斯足球俱乐部。 現今留[[香港|港]]修士有約8位。 ==在港歷史== 1891年,小昆仲會的[[修士]]到[[天津]]和[[北京]],負責各地主要大學及高等學府的教務;1893年,小昆仲會修士到上海的[[聖芳濟書院]](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本是由[[耶穌會]]創立的學校)教書,繼而在1895年時接管了整個學校的校務。以后又从耶稣会士手中接管中法学校和若翰纳公学。1949年,在上海共有主母会士48人,其中外籍32人,中国籍16人。 在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將國內的外國教會人士驅逐出境。當時,在[[上海]]聖芳濟書院任教的小昆仲會修士來到香港,於[[九龍城]][[嘉林邊道]]聖馬丁書院任教。 1954年,[[香港教育署]]原本將現為[[伊利沙伯中學]]的地皮供修會建造校舍,及後知悉修會幾近身無分文,即收回決定,改為給予修會兩個選擇 ── 在[[清水灣]]或[[大角咀]]建立校舍。最後,修士們於[[九龍]][[楓樹街]]和[[詩歌舞街]]交界處(當時被稱為''九龍內地段6421''〔K.I.L. 6421〕)建立校舍。在這期間,嘉林邊道的校舍便告棄置,同學被安排至[[九龍]][[鄧鏡波學校]]暫時上課。1955年12月9日,新建的學校啟用,為表示與上海母校([[聖芳濟書院 (上海)|上海聖芳濟書院]],即現在的上海北虹中學)的關係,便將學校命名為「[[聖芳濟書院 (香港)|聖芳濟書院]]」。 至今,學校正門的「[[九龍]][[內地段]]6421」地界仍然被保留。而且部份教士仍然執教。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聖母小昆仲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