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90.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肯亞咖啡 的原始碼
←
肯亞咖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肯亞咖啡.jpg|400px|缩略图|右|肯亞咖啡[https://blackgold.tw/%E9%9D%9E%E6%B4%B2-%E8%82%AF%E4%BA%9E-kenya/ 照片來自]]] '''肯亞咖啡'''風味複雜且充滿水果風味、明亮的酸質、飽滿的口感、獨特的香氣。最為人知的這些風味特性,讓許多人對它愛不釋手。 [[肯亞]]有許多[[咖啡]]產區和咖啡品種。在肯亞產區的海拔有很高、降雨量穩定、土質良好。有幾個主要的產區,分別為:肯亞中部(肯亞山及Aberdare山一帶)、西部(Kisii、Nyanza及Bungoma)、[[東非大裂谷]](Nakuru和Kericho)、東部(Machakos、Embu和Meru)以及沿海一帶(Taita山丘)等。這些產區都有獨特的氣候及咖啡生長條件,當中又有細分微型產區,這些都會讓咖啡風味產生細緻的差異。 此外,[[肯亞]]也有多樣的咖啡品種,當中比較特別的是SL28和SL34 這兩個品種,在其他咖啡產國較少出現,這些種植於高海拔產區的品種所產出咖啡具複雜香氣。另外你可能聽過K7這個品種,是種植在較低海拔,且因根部較深所以較為耐旱。此外還有Batian和R11這兩個品種,都是在[[實驗室]]配出的育種,以抵抗咖啡相關[[疾病]]。<ref>[https://www.cometrue-coffee.com/blog/kenyan-coffee 肯亞AA、SL-28…帶你認識肯亞咖啡],成真部落格</ref> == 地理 == 肯亞全名[[肯亞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谷縱橫南北。東臨[[索馬利亞]],南接[[坦尚尼亞]],西臨[[烏干達]],北與[[衣索比亞]]、[[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境內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中部的基里尼亞加峰(肯亞山)海拔5199米,山頂有積雪,為非洲第二高峰。 海拔、[[緯度]]、[[地質]]: 赤道從中貫穿[[肯亞]],國境恰好位於南北緯十度以內。屬於[[熱帶]]產區,每年有兩次[[雨季]],可收成兩次,60%集中十至十二月,另外40%在六至八月。咖啡主要種植於首都[[奈若比]]至肯亞山區周圍海拔1600-2100公尺的火山地。此高度適合[[咖啡豆]]發展風味,因為山區溫度較低,成長較慢,咖啡豆的芳香成分得到充分發展,果酸味更明顯,質地也較硬。這片土質肥沃似月彎形的咖啡專區是肯亞精品豆主力產地。 == 肯亞主要咖啡產區 == === NYERI(尼耶利) === NYERI:位於肯亞中部的Nyeri是[[死火山]]肯亞山的所在地。此區的紅土孕育出肯亞最佳的咖啡。農業在此極端重要;咖啡則是其中最主要的農作物。由小農戶組成的共同合作社比大型莊園普遍。此區有兩次收成,但來自產季的咖啡通常質量較高。 海拔:1200〜230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區) 品種:SL-28、SL-34、Ruriu11、Batian。 === MURANG'A(穆讓圖) === MURANG'A:隸屬中央省的此區約有10萬咖啡農。這個內陸產區是首批傳教士選擇的定居之處,因為葡萄牙禁止他們在海岸區居住。這也是另一個受益於火山土壤德產區,咖啡小農戶數量多於莊園。 海拔:1350〜195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季) 品種:SL-28、SL-34、Ruiru11、Batian === KIRINYAGA(基里尼亞加) === KIRINYAGA:Nyeri產區的東臨,此區也受益於火山土壤。咖啡通常由小農戶生產,濕處理廠也生產不少質量極高的咖啡,十分值得一試。 海拔:1300〜190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季) 品種:SL-28、SL-34、Ruiru11、Batian。 === EMBU(恩布) === EMB:靠近肯亞山的此區名稱源自Embu城當地約莫70%的人口都從事小規模農耕,區內最受歡迎的經濟作物為茶和咖啡。幾乎所有咖啡都來自小農戶,此區產量相對較小。 海拔:1300 === MERU(梅魯) === MERU:此區咖啡多數是由小農戶種植在肯亞山麓以及Nyambene丘陵一帶。名稱指的是磁場區以及居住在此地的Meru人。20世紀30年代,他們是最早開始生產咖啡的肯亞人,這是因1923年所簽署的白皮書(devonshire white paper),當中有保證在肯亞的[[非洲]]裔人士權益之重要性。 海拔:1300~195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季) 品種:SL-28、SL-34、ruiru11、Batian、K7 === KIAMBU(基安布) === KIAMBU:這個位於肯亞中部的產區有著區內最高海拔的咖啡種植區。不過某些位於高海拔的[[[咖啡樹]]會得枯枝病(Dieback),進而停止生長。此產區以Nakuru鎮為名。咖啡種植在此則是莊園與小農戶的形式兼具,不過產量相對較小。 海拔:1850~2200米 === KISII(基西) === KISII:此區位於肯亞西南部,離[[維多利亞]]湖不遠,是個相對較小的產區,多數咖啡豆來自由小型生產者組成的共同合作社。 海拔:1450~180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季) 品種:SL-28、SL-34、藍山、K7 === TRANS-NZOIA、KEIYO&MARAKWET(寺蘭斯-恩佐亞&馬拉奎特) === TRANS-NZOIA、KEIYO&MARAKWET:這個位於肯亞西部的小型產區近年來開始有所發展。[[埃爾貢山]]提供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多數咖啡來自[[莊園]]。咖啡種植通常是為了使原本僅有的[[玉米]]田或[[乳製品]]的農場變得更為多樣化 海拔:1500~1900米 採收期:10月~12月(主產季)、6月~8月(副產季) 品種:ruiru11、batian、SL-28、SL-34.<ref>[https://kknews.cc/zh-tw/travel/lr6lzb9.html 咖啡產區|肯亞咖啡拍賣簡史,產區及分級制度介紹 ],每日頭條</ref> == 肯亞咖啡分級制度 == 小知識:肯亞咖啡分級 主要是以咖啡顆粒大小來分級,通常分作八個等級。此篇挑選幾個常見的說明。 * E(象豆):這裡的「E」代表「Elephant」也就是「[[大象]]」,但不是咖啡豆品種裡的象豆種唷,是一種因發育異常,兩粒種子互相纏繞,形成「看似一粒」的豆,算是一種瑕疵。一般來說,一顆果實裡會有兩個種子,面對面貼在一起,所以會有一面平平的,稱為平豆、母豆或雙辦豆。E則是兩個種子在成長的過程裡,合體黏住,變得超大的豆子。!E級顆粒大小約在18目(一目為1/64英吋)以上,數量稀少。 * AA:這個等級的大小約落在 17~18目(約6.7~7.1mm),是多數人常聽到的肯亞咖啡分級,而在精品咖啡中,通常會把這個等級稱作 AA TOP ,也是多數咖啡店會推銷的一款豆子,但並不是 AA 就代表最好,這只是豆子顆粒大小不能與風味混為一談。(CoffeeMart 推薦肯亞 AA TOP 咖啡豆) * AB:多數的咖啡豆都在這個分級,會稱作 AB 主要是因為 A的濾孔大小為 6.80 公厘,B的則是 6.20公厘,而這兩種大小的咖啡豆(A級和B級)會混在一起賣,所以就稱作 AB,大小約15~16目(約6.0~6.4mm)。 * C:顆粒大小大約落在 14~15目(約5.6~6.0mm)之間的大小,比 B級要再小一些。 * PB:英文稱作 Peaberry,台灣多稱作小圓豆,也可以叫做公豆、單瓣豆,相較於普通的平豆,這個也很少見,約佔所有咖啡豆數量的一成,主要因為果實內只有一顆種子發育完成,才會得到又小又圓的豆子。有人會特別喜愛 PB 的風味,所以會將 PB 挑出來賣。 * TT:此類咖啡豆是從 AA與AB的豆子中透過氣流分選機篩選出來的輕豆,通常重量輕且硬度不合標準,且還有破裂與瑕疵豆。 * T:自C級豆子中所篩選出的重量較輕豆子 ,㚒雜破損豆,甚至豆子碎裂的殘片。 * MH/ML:這一類咖啡豆不會拿來[[外銷]],通常是過熟而掉在地上的咖啡豆,品質不佳,約佔所有咖啡豆數量的7%,僅供肯亞內需市場。 小知識:為什麼會產生E級豆子呢?一般來說,一顆果實內會有兩顆種子面對面貼合,所以咖啡豆會有一面平的稱為平豆、母豆或雙瓣豆。但E級豆是兩顆種子在成長過程中,合體黏住,變成超大顆豆子,為自然發生的變異。<ref>[https://blog.coffeemart.com.tw/%E9%97%9C%E6%96%BC%E5%92%96%E5%95%A1%E8%B1%86/%E6%B7%BA%E8%AB%87%E8%82%AF%E4%BA%9E%E5%92%96%E5%95%A1%E5%88%86%E7%B4%9A%E5%88%B6%E5%BA%A6%EF%BC%8C%E7%A9%B6%E7%AB%9F-aa-top-%E8%88%87-ab-top-%E5%B7%AE%E5%9C%A8%E5%93%AA%EF%BC%9F/ 淺談肯亞咖啡分級制度,究竟 AA TOP 與 AB TOP 差在哪?],咖啡市集</ref> == 斯科特實驗室 ScottLaboratory== 最初被帶到[[肯亞]]種植的是Bourbon波旁,20世紀五十年代,當時的農業研究機構斯科特[[實驗室]](ScottLaboratory)經過不懈努力,選育了SL-28、SL-34兩個優秀雜交種,顛覆了長久以來人工選育品種沒有天然品種優秀的偏見。SL-28、SL-34幫助肯亞咖啡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風味特質,在咖啡界樹立起完美的口碑。 根據斯科特實驗室植物學家的說法,SL28、SL34為基因變種。其中,SL28擁有法國傳教士、[[摩卡]]、葉門鐵比卡的混合血統。當初培育SL28的目標,是希望能大量生產兼具高品質又可對抗病蟲害的咖啡豆。 雖然後來SL28的產量不如預期的大量,但銅葉色以及[[蠶豆]]狀的豆子有著很棒的甜感、平衡感和複雜多變的風味,以及顯著的[[柑橘]]、[[烏梅]]特色。而SL34與SL28風味相似、除了複雜多變的酸質,和很棒的甜感結尾之外,口感較SL28重、濃郁,也更為乾淨。SL34擁有法國傳教士、波旁、以及更多的鐵比卡血統。豆貌和SL28類似,卻更能適應突如其來的大雨。也就是這兩個重要的品種帶領我們認識獨特的肯亞風格:強烈豐富的果酸、濃郁的口感和漂亮平衡感。<ref>[https://kknews.cc/zh-tw/food/6kk5vkl.html 肯亞咖啡等級怎麼分類?非洲時光里的水果濃香—肯亞AA], 每日頭條</ref> == 肯亞式72小時發酵水洗處理法 == 【肯亞式72小時發酵水洗處理法】是發源於肯亞採取[[發酵]]後洗凈的循環重複處理法,採收當日後制,篩選最優質的櫻桃進行去皮、發酵,發酵時間為24小時,24小時後使用乾淨的河水洗凈。 接著,再度以乾淨河水發酵24小時,再洗凈,經過重複3次循環,達到72小時,因此稱為肯亞式72小時發酵水洗處理法,簡稱【K72】 * 第一次水洗與發酵 咖啡[[櫻桃]]收成後,會先經過水流比重挑豆;原理是利用咖啡果實本身的密度與質量差異來做篩選;密度高(質量重)的咖啡豆會沉入水中,而密度小的咖啡豆則是會浮起。完熟質優的咖啡果實密度高,將它們篩選出來做進一步處理。 選出優質而且熟度夠的果實以後,將果皮去除,進行水洗浸泡,讓生豆外層附著的果膠黏液進行發酵作用。果膠有天然的[[糖分]]和醇類,它們對咖啡的甜度發展、酸度和整體風味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酵時間長達24小時,發酵後能去除掉80——90%的果膠,只留下咖啡豆子裡的風味。 * 第二次水洗與發酵 接著進入第二次水洗髮酵程序,前階段的咖啡豆清洗乾淨後,再度浸泡於水中12——24小時。這個過程會增加蛋白質與胺基酸,咖啡豆的酸度因此產生了複雜細膩的層次口感。 最後,清除掉所有剩下的果膠,將咖啡豆移到架高的棚架上進行日曬乾燥,乾燥時間長短視天氣狀況而定,一般約需5——10天來完成。<ref>[https://kknews.cc/zh-tw/travel/lr6lzb9.html 咖啡產區|肯亞咖啡拍賣簡史,產區及分級制度介紹 ],每日頭條</ref> == 視頻 == === 肯亞咖啡怎麼分? 原來TT是一個等級!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z6cMUoLWk}} === 肯亞咖啡會酸的原因!? 肯亞式水洗處理法【肯亞 吉安果】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OULgn1VUk}}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肯亞咖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