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107.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能高神社 的原始碼
←
能高神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能高神社'''<br><img src="https://d.share.photo.xuite.net/richard.tw/1df778b/7511134/284439085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地理中心碑入口,也是當年通往能高社的入口<br>[https://blog.xuite.net/richard.tw/twblog/108266193-%E8%83%BD%E9%AB%98%E7%A4%BE(2009.1.27)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能高神社'''設立於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其前身為昭和2年(西元1927年)設立於虎子山頂的[[能高社]]。為[[台灣日治時期]][[臺中州]][[能高郡]][[埔里街]][[虎子山]]的[[神社]], 能高神社[[原址]]現為[[南投縣]][[埔里鎮]][[埔里高工]]的[[活動中心]],二戰後一度被改為[[埔里農業職業學校]]的「中山紀念堂」,後被拆除。 能高神社有一部份的[[石燈籠]]與[[狛犬]]由[[許清和]]遷到埔里[[醒靈寺]]安置。 == 神社歷史 == === 能高社 === 埔里街最早由[[官方]]興建的神社為「能高社」,能高社的建立最初是由初代埔里街長[[杉山昌作]]和[[陳阿貴]]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借用虎頭山之土地,以設立能高社和遊園地。因杉山昌作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移居[[蕃地]],陳阿貴於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去世,土地便交還國有。 大正14年(西元1925年)能高社申請設立通過,能高社在昭和2年(西元1927年)[[鎮座]][[啟用]],社域[[面積]]1,136坪,參道兩側有20座石燈籠。能高社位於可俯瞰埔里市區的虎頭山頂,且又位於台灣的[[地理]]中心位置。 === 能高神社 ===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能高郡[[下街庄]]協議會討論皇紀2600年紀念事業。因能高社的規模不大,會中決定將把能高社[[擴建]]成「能高神社」一事做為紀念事業。隨後組成「[[能高神社造營委員會]]」,由[[能高郡守]][[釜田喜太郎]]任委員長。 原計畫是在能高社原址上動工,然而後來能高神社造營的[[評議員]]對於能高神社的基地位置有諸多意見,事後臺灣總督府派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加村政治]][[勘查]]能高神社基地,[[確定]]將能高神社設在虎頭山腳下。 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信徒代表[[大塚久義]](新任能高郡守)等人[[聯署]]提出能高神社建立許可。昭和14年(西元1939年)能高神社舉行[[地鎮祭]][[動工]],昭和15年(西元1940年)舉行[[鎮座祭]]啟用,並在隔日舉行臨時[[奉幣祭]]。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社格]]從[[無格社]]升為「鄉社」。 == 社掌 == *[[種子田千春]]昭和15年(西元1940年)由[[豐原神社]]社掌[[兼任]]。 *[[神奴彥三]]昭和15年(西元1940年)至終戰,並於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兼任[[魚池神社]]社掌。 == 神社建築 == 能高神社<ref>[http://ipuli.tw/news_ins/426 能高神社],愛埔里生活地圖,2014/10/20</ref> 配置包含[[本殿]]、[[祝詞殿]]、[[祭器庫]]、[[御神庫]]、[[拜殿]]、[[神饌所]]、[[鳥居2座]]、[[社務所]],及[[附屬]]設施包含[[玉垣]]、[[手水舍]]、[[社掌宿舍]]、[[休憩所等設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能高神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