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74.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脊椎側彎 的原始碼
←
脊椎側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脊椎側彎.jpg |thumb|right| [https://s.yimg.com/ny/api/res/1.2/wFCP3Q_ovRi.9wLtG5OnMA--~A/YXBwaWQ9aGlnaGxhbmRlcjtzbT0xO3c9NjAwO2g9MzM4O2lsPXBsYW5l/http://media.zenfs.com/zh_hant_tw/News/bcc/df00125301_jwl_20140521_103030.jpg 原圖連結] [https://tw.news.yahoo.com/%E9%9D%A9%E5%91%BD%E6%80%A7s%E5%9E%8B%E8%84%8A%E6%A4%8E%E5%81%B4%E5%BD%8E%E7%9F%AF%E6%AD%A3%E6%89%8B%E8%A1%93%E7%8D%B2%E5%9C%8B%E9%9A%9B%E9%86%AB%E5%AD%B8%E6%9C%9F%E5%88%8A%E7%99%BC%E8%A1%A8-032003720.html 「圖片來源」] ]] [[File:關心您的健康+.jpg|thumb|左| [https://clipartix.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Health-insurance-clipart.jpg] ]]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有關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脊椎側彎''',一般人的脊椎從頸椎至薦椎應該是呈一直線,脊柱因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脊椎骨椎體向側面迴旋或彎曲而造成畸型者,稱為「脊椎側彎」。可發生在頸椎、胸頸部、胸椎、胸腰椎、腰椎,嚴重時常伴隨脊柱扭轉且呈現S型或C型的脊椎曲線。醫學上以脊椎(正面X光)彎曲達 10 度以上才定義是脊椎側彎(scoliosis),10 度以內則稱為正常脊椎曲度(normal spinal curve)。研究發現脊椎側彎之盛行率約 3-5% ,常發生於青少年期,男女比約 1:9 ,可能因兩邊肩膀一邊高一邊低或在接受學校定期健康檢查而發現,輕微脊椎側彎一般無明顯症狀,但是嚴重脊椎側彎除外觀難看外,其所導致的骨盆、脊椎與胸腔結構變形,除了造成身體外觀不雅之外,若嚴重畸型,可能因為心肺等內臟器官受壓迫,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影響壽命。<ref>{{Cite journal | author =吳文興(Wen-Hsing Wu) | title = 談脊椎側彎與矯正| journal = 傳統醫學雜誌| year = 2010 | volume = 21 | issue = 1 | pages = 83-92 }}</ref><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分類== ====非結構性脊椎側彎症==== 或稱為功能性側彎症,又稱為「姿勢性脊椎側彎」,主要成因包括姿勢不良、骨盆傾斜、長短腳等,在平躺時側彎消失。其脊柱本身沒有迴旋,可以自行回復直立的側彎,具有可逆性和自主性矯正等兩個特性。針對脊椎側彎的原因治療(如改善姿勢、運動或矯正長短腳),則脊椎側彎可 以同時改善。 ===結構性脊椎側彎症=== 此類型脊椎的柔軟度較差,有脊柱的內在變化,患者在平躺時側彎不會消失,可能因為骨路、肌肉或神經病變,或數種原因同時存在。其脊柱椎體有迴旋變形,因為是不可逆性,病人無法自己矯正及維持脊柱再直立的正確位置。可分成下列幾種: (a) 原發性脊椎側彎:大部分屬於此類(佔約80%),好發青少年時期 (10~16歲),無明顯致病因。 (b) 次發性脊椎側彎:起因於某一 特定原因,如神經肌肉病變腦性麻痺、脊髓空洞症、肌肉失養症、感染小兒痲痺症、先天性脊椎構造異常半椎體、脊椎未分節等而引發脊椎側彎。<ref>{{Cite journal | author =吳文興(Wen-Hsing Wu) | title = 談脊椎側彎與矯正| journal = 傳統醫學雜誌| year = 2010 | volume = 21 | issue = 1 | pages = 83-92 }}</ref><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診斷== 診斷脊椎側彎可先觀察患者外觀是 否有有頭部傾斜、肩膀不等高、骨盆不 等高、肋骨突出等症狀,理學檢查可做 Adam氏前彎試驗(Adam's forward bending test):請患者站在醫師前面,雙手合攏下 \垂置於雙膝間,之後慢慢向前彎腰,若背部兩側高低不一,則懷疑胸段脊椎側彎; 繼續彎腰,若腰段脊椎側彎,可呈現兩 高低差異。X光攝影檢查是脊椎倒彎症診斷上的重要依據,也是病程變化與追蹤的重要根據,正確診斷需要靠站立胸部或腹部X光,再測量Cobb's angle來評估嚴重度與治療計畫。<ref>{{Cite journal | author =吳文興(Wen-Hsing Wu) | title = 談脊椎側彎與矯正| journal = 傳統醫學雜誌| year = 2010 | volume = 21 | issue = 1 | pages = 83-92 }}</ref><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症狀== 大部分症狀輕微之患者無明顯症狀,多為旁人發現而告知。脊椎側彎較嚴重患者可能有頭部傾斜、肩膀不等高、骨盆不 等高、肋骨突出、酸痛等現象,若側彎角 度過大,可能因胸廓變形造成心肺功能不 良或因壓迫神經而出現下肢酸麻、無力。 此外,在心裡層面上,患者也可能因為脊椎側彎影響身體外觀而較為自卑、羞怯、 缺乏自信。<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治療== 一般來說,青春期當Cobb’s angle在20度以下時,建議追蹤觀察配合復健治療(姿勢矯正及運動治療);當側彎角度在25-40度時或每年側彎角度加重超過5度,除了運動復健治療外,可配合穿戴背架來避免惡化,同時每3-6個月追蹤 X光片檢查;當側彎角度大於40度時,且上述保守治療無效時,則建議以手術來矯正與固定。手術目的在矯正脊椎變形、改善脊 椎排列並防止脊椎彎曲之惡化。此外,在嚴重側彎的病人,手術治療也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與減輕背痛。 ===姿勢矯正及運動治療=== 側彎角度20度以下的屬輕度,此類病人需注意姿勢矯正及運動治療,同時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觀察角度是否有惡化的情況。 ===穿戴背架=== 側彎角度介於20度到40度之間的屬中度患者,除了運動治療之外,必須穿背架矯正,避免惡化,每3至6個月追蹤檢查一次。 ===手術治療=== 側彎角度若大於40度,就屬於重度患者,而且以保守療法效果並無效時,則建議以手術來矯正與固定。手術目的在矯正脊椎變形、改善脊椎排列並防止脊椎繼續惡化的情形。<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 class="wikitable" !'''Cobb's angle'''||'''脊椎側彎定義'''||'''治療方式''' |- || 10°-19°||輕度脊椎側彎||追蹤、復健 |- || 20°-40°||中度脊椎側彎||追蹤、復健、 穿背架 |- || >40°||重度脊椎側彎||手術治療 |- |} ==脊椎側彎之保健== 1. 坐姿端正,避免彎腰駝背,以保持腰椎正常的弧度。 2. 睡覺時建議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以保持頸椎正常弧度。 3. 避免彎腰拾起重物,改成雙膝蹲下抬起。 4. 避免體重過重而增加腰椎負擔。 5. 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鈣質,以減緩骨質疏鬆症發生。 6. 適量運動來強化肌肉、增加關節柔軟度。<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李明修 | author2 = 蔡哲楷 | author3 = 賴俊甫 | author4 = 王瑞揚 | author5 = 林錦生 | author6 = 莊宗憲 | author7 = 林祖佑 | title = 脊椎側彎之診斷與治療 | journal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 year = 2015 | volume = 30 | issue = 1 | pages = 15-17 }}</ref> ==外部連結== [https://www.edh.tw/article/18843 脊椎側彎怎麼辦?骨科權威醫師教你矯正脊椎] ==影片==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JXDbhi1xo}} ==參考資料==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5 西醫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脊椎側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