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3.1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膏剂 的原始碼
←
膏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膏剂</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8323f338d260c2a2.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105355&sid=6318467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膏剂(paste),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 =='''基本信息'''==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 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 ①流浸膏。是用适当溶媒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除去,形成浓度较高的浸出液。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服用量少,溶媒副作用小的特点,如益母草流浸膏。 ②浸膏。用溶媒将药材中有效成分浸出后,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掉,形成半固体或固体膏状。具有浓度高,体积小,剂量少的特点。 用溶媒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浸出后,加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而成的粉状或膏状制剂。浸膏的浓度高、体积小,按干燥程度又分为稠浸膏和干浸膏两种。稠浸膏为半固体状制品,多供制片剂或丸剂用,如毛冬青浸膏等;干浸膏为干燥粉状制品,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如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等。浸膏应装在密闭容器中,避光贮存于阴凉处。 ③煎膏。又称膏滋,将药物反复煎煮到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再浓缩、加入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成膏。体积小,冲服方便,且有滋补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者,如参芪膏。 外用膏剂; 分为软膏剂和硬膏剂: ①软膏剂又称药膏 ,用适当的药物和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容易涂于皮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由药物和基质混合制成,涂在皮肤、黏膜或创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又称药膏。软膏可使药物在局部被缓慢吸收而持久发挥疗效,或起保护、滑润皮肤的作用,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等。软膏应贮存在锡管内,或棕色广口瓶、磁罐等密封容器中,放在阴凉干燥处。 ②硬膏剂又称膏药,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 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黏性基质中,预先涂在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之用的外用制剂。又称膏药,古称薄贴。在常温时为坚韧固体,用前预热软化,再粘贴在皮肤上,起局部或全身性的治疗作用。硬膏外治可消肿、拔毒、去腐生肌等。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可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络,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如狗皮膏、万应膏、止痛膏等。有些硬膏贴敷在穴位上则兼有针灸穴位的某些疗效,如咳喘膏、复方百部膏。硬膏用法简单,携带贮存方便。但疗效缓慢,黏度失宜时易污染衣物。 =='''处方案例'''== 内服膏剂:益母草膏 处方:益母草125g 糖100g 制法:将益母草洗净切成小段,加水煎二次,第一次[[煮沸]]后1小时,第二次煮沸后30分钟。用纱布过滤,挤压残渣余液,滤液合并浓缩,并时时捞去泡沫,浓缩至比重为1.21-1.25(80-85℃热测)的"清膏"(按每100g清膏加红糖200g 计算)进行收膏,另外将糖置蒸发皿中,用文火炒至糖全部熔化呈深色,刚开始冒青烟和泛泡时(或加一倍量水及少量酒石酸,直火熬炼并不断搅拌至微红色)停止加热,并慢慢加入"清膏"药液,不断搅拌均匀。继续加热到取少许成细丝即可。 用途:活血调经。用于闭经、痛经等。 用法:日服二次,每次9-10克。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医书记录'''== 用水或植物油将药物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制剂。又称膏方。早在《内经》中已有关于制作和应用膏剂的论述。晋代《肘后方》中有将膏剂由皮肤外敷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治病的记载。唐宋以来,膏剂的应用更为广泛。清代的《理瀹骈文》是有代表性的膏剂专著,书中对膏剂的治病机理、配制工艺、应用方法和治疗经验均有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ref>[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aike1842/ 膏剂],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返回「
膏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