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3.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致良知 的原始碼
←
致良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致良知.jpeg|有框|右|<big></big>[http://jinan.csrj.com.cn/uploads/allimg/140902/54-140Z210462a28.jpg 原图链接][http://jinan.csrj.com.cn/cn/city&People/News¢er/Media/14097.html 来自 城市人家 的图片]]]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ref>[https://www.sohu.com/a/283032293_488404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搜狐,2018-12-19 </ref>。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致良知解析==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人物介绍==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ref>[https://www.sohu.com/a/169101198_822754 跨越五百年 走进心学大师王阳明 ],搜狐,2017-09-02 </ref>(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视频== ===<center> 致良知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十一)致良知-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center> <center>{{#iDisplay:z0884tb8sng|560|390|qq}}</center> <center>Ellen - 什么是致良知</center> <center>{{#iDisplay:g3027afub7h|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返回「
致良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