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59.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北府城東門 的原始碼
←
臺北府城東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北府城東門'''<br><img src="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64168/1024x768"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95 圖片來自台北旅遊網]</small> |} '''臺北府城東門''',正式名稱為[[景福門]],取自[[詩經]]·[[大雅]]·[[既醉]]詩句:「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建於光緒8年(西元1882年)。昔日是通往[[錫口]](今[[松山區 (臺北市)]])等[[臺北]]東郊[[聚落]]的主要通道,今日處於[[總統府 (臺灣)]]、[[中正紀念堂]]、[[凱達格蘭大道]]等臺北重要[[地標]]之間,在臺北府城四大城門中與[[臺北府城北門]](承恩門)並駕齊驅。因面臨東方,在[[台灣日治時期]]時又稱'''照正門'''。今以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之一。 ==建築結構== 臺北府城東門<ref>[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95 東門-景福門],台北旅遊網,</ref> 是現存的台北府城所有城門中環境最為寬廣。城樓的臺座由石條砌成,二樓採[[回]]字型雙層牆壁,內室4根大柱支撐屋頂、屋頂為歇山單簷式,城樓簷下多了一條裝飾帶,左右城牆上多出方窗設計,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東門是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有甕城,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此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 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將城門的華南式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盡失清代原貌。 == 地理位置 == 該城門位處[[中華民國政府]][[中樞機關]]林立的[[博愛特區]],在[[台灣戒嚴時期|戒嚴時期]]為[[軍事管制區]]。因介於凱達格蘭大道與[[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等重要集會廣場之間,過去易受遊行、活動波及,為免於造成國定古蹟損壞,目前周邊設置有[[欄杆|鐵欄杆]]保護,一般民眾無法自由進出參觀。 == 歷史 == ===清治時代=== [[清朝|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朝廷將臺灣府分設台灣、台北兩府。 台北府城於光緒三年初開始規劃城基街道、但因築城經費之派捐問題難以解決,進度緩慢,籌劃在1881年,1882年1月興工,1884年[[竣工]],經費高達42萬餘圓,設有五座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 ===日治時代=== [[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施行[[市區改正]],在1905年將城垣及西門拆除。1935年,在當時日本學者[[尾崎秀真]]、[[山中樵]]等人呼籲鼓吹下[[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戰後至今===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小南門的原有樓閣與大部分的城墩拆除,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此後城門盡失清代原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北府城東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