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3.2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灣日治時期公共住宅 的原始碼
←
臺灣日治時期公共住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灣日治時期公共住宅'''<br><img src="https://www.upmedia.mg/upload/article/2019062222330325244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65853 圖片來自upmedia]</small> |} '''臺灣日治時期公共住宅'''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在[[臺灣]]各地由官方或社福團體經營管理的公共住宅,其類型大致可分為由[[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州]]、[[臺灣市制|市]]、[[臺灣街庄制|街]]、[[臺灣街庄制|庄]]經營管理的「公營住宅」、提供窮人居住之「細民(簡易)住宅」及大多由地方公共團體興建的「共營住宅」等類型<ref name=":8">{{Cite journal|title=台灣現代住宅設計之轉化:以1920年代至1960年代公共(國民)住宅為例|author=沈孟穎、傅朝卿|url=|journal=設計學報|issue=4|doi=|others=|year=2015-12|volume=20|page=|pmid=}}</ref>。 ==介紹== 隨著城市發展,為了增加當地的住宅供給,並同時達到衛生改善的目的,臺灣的各地方政府陸續興建了租金較一般低廉的公共住宅,最早的公共住宅是於1907年為改善衛生和居住問題,由臺灣婦人慈善會興建於[[打狗]]的平和長屋,最早由官方經營的則是1912年由[[臺北廳]]經營的州營住宅,之後各地方政府在基於經濟保護和社會福利事業,逐漸興建各種公共住宅。至終戰前,全台由地方政府營運之出租公共住宅已逾兩千戶,其大多設置在人口較密集的市街,[[臺北市 (州轄市)|台北市]]約有八百戶、[[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市]]約有四百戶、[[新竹市 (州轄市)|新竹市]]約三百戶、[[基隆市 (州轄市)|基隆市]]約有兩百戶。以下列出臺灣各地日治時期的公共住宅。 == 州市街營住宅 == === 基隆市公設住宅 === 基隆市公設住宅位於基隆市[[天神町 (基隆市)|天神町]]及[[東町]],共計122戶,其設在以日人為主的地區,租賃者亦以官吏、會社雇員、商家居多。基隆市公設住宅係由基隆市役所於1921年4月借入十五萬圓,委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天神町興建66戶之公設住宅(今愛九路底南側),設有俱樂部和運動場等設施,在同年10月開始出租,每戶月租金17圓。於1926年,購入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位在東町的10戶住宅,作為東町公設住宅,並在1929年4月增建了46戶,共計56戶,每戶月租金由17圓至30圓不等。<ref name=":1">{{Cite book|title=臺北州社會事業概要|last=石川|first=真澄|publisher=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year=1941-10-17|isbn=|location=|pages=}}</ref> === 基隆市博愛館 === 基隆市博愛館位於基隆市[[元町]]三丁目25番地、[[福德町]]三丁目45番地,為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三層樓建築。於1920年,[[顏雲年]]、[[辜顯榮]]、[[林熊徵]]集資35萬圓向[[臺灣總督府]]申請設立「[[財團法人]]基隆博愛團」,以從事住宅救濟的慈善事業。其餘1921年9月借入45萬圓開始興建,於1922年1月完工。基隆博愛館雖為社會慈善事業,但因連年虧損,基隆博愛團在1935年8月31日解散,其出租住宅由基隆市役所接手,由民營改為市營的出租住宅。其在1940年計有一樓店鋪之24戶、二樓48戶、三樓88戶,及以外之7戶,共計203戶,約1千人居住於此。二戰後,基隆市博愛館仍繼續出租予平民,並在1980年代拆除改建為博愛大樓及仁愛大樓。 === 臺北州營住宅 === 為了增加臺北市的住宅供給,臺北廳在1912年以公共衛生費購入了[[新榮町]]的139戶住宅作為出租住宅,於1913、1914年,新建新榮町48戶、[[龍山寺町]]二丁目24戶,以及於1920年12月新建[[御成町]]五丁目103戶,並在1921年4月街交由[[臺北州]]經營管理。1942年4月1日改由臺北市役所經營管理,併入臺北市公共住宅。 === 臺北市公共住宅 === 為了提供平民的租賃住宅,臺北市役所最初於1939年在[[幸町 (台北市)|幸町]]191番地興建了16戶公共住宅(稱為幸町住宅),於1940年興建[[馬場町]]17戶(稱為馬場町住宅)、[[大龍峒町]]60戶(稱為[[圓山町]]住宅)、[[朱厝崙]]40戶(稱為中園住宅),於1941年興建朱厝崙306戶、幸町30戶、[[水道町]]105戶,計有574戶公共住宅,加上原臺北州營住宅的218戶後,則共計有792戶。 === 新竹市公共住宅 === 新竹市公共住宅位於新竹市[[花園町 (新竹市)|花園町]]、[[赤土崎]]、[[田町 (新竹市)|田町]]、[[錦町 (新竹市)|錦町]]、[[新興町]]等地,共計282戶。花園町公共住宅於1932年10月1日動工,1933年3月25日完工,設有18棟36戶,月租金自16.5圓至27.5圓不等。赤土崎公共住宅為提供臺灣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職員的住宅,其於1936年1月20日動工,同年5月31日完工,設有22棟40戶,月租金自15圓至50圓不等。田町公共住宅為提供總督府內務局頭前溪治水工事職員的住宅,其於1936年12月25日動工,1937年5月10日完工,設有19棟41戶,月租金自12圓至80圓不等。錦町公共住宅為提供[[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新竹地方法院]]職員的住宅,其於1937年5月12日動工,1938年4月30日完工,設有16棟22戶,月租金自13圓至72圓不等。1940年9月,新興町市營住宅完工,設有24棟43戶。1941年7月,東山公共住宅完工,設有甲種15棟30戶、乙種35棟70戶。 === 臺中市營住宅 === 臺中市役所於1932年向簡易保險局借款49,250圓在臺中市[[新高町 (台中市)|新高町]][[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商業學校]]前興建了35戶市營住宅(總建坪485坪)。於1934年11月,再向簡易保險局借款43,600圓,在商業學校前興建了12戶(總建坪162坪),[[川端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師範學校]]前興建20戶(總建坪306)市營住宅(今忠仁街至五廊街間)。於1937年,在[[東勢子]]興建甲種住宅10棟20戶、乙種住宅15棟30戶的市營住宅。臺中市營住宅皆為木造平房,並依宿舍大小分為月租金20圓、17圓、13圓之房型<ref name=":2">{{Cite book|title=臺中市管內概況|last=臺中市役所|first=|publisher=|year=1940-04-13|isbn=|location=|pages=}}</ref>。台中市營住宅的承租人皆為內地人,其中又以學校職員、台中市役所職員、會社職員居多。在1944年,在台中市[[後壠子]]的[[大和村 (臺中市)|大和村]]西側興建了30戶市營住宅(今[[民權路 (台中市)|民權路]]229巷至[[英才路]]間)。 === 臺南市營住宅 === 城市人口較多的台南市相較其他城市,較晚才開始建設公營住宅,而數量亦不多。台南市役所考量市內中產階級以下的宅大多空間狹隘、且通風採光不足,故於1935計畫設立市營住宅,以增加住宅供給並改善衛生環境。台南市營住宅於1936年4月開始使用,位於[[德高厝|竹篙厝]]69戶及[[桶盤淺]]2戶,月租金11圓至35圓不等。 === 高雄市營住宅 === 高雄市於1924年在[[田町 (高雄市)|田町]]、[[鹽埕町]]、[[湊町 (高雄市)|湊町]]興建了34戶市營住宅。於1927年以市預算4,800圓興建了[[哨船町]]8戶。於1928年借款100,000圓興建了在田町及[[入船町 (高雄市)|入船町]]72戶市營住宅;於1932年借款150,000圓在[[林德官]]、[[前金區|前金]]、[[過田子]]、田町、入船町興建81戶;於1933年借款74,000圓在前金、[[旗後町]]、田町興建154戶;於1938年借款91,500圓在前金、過田子興建44戶,至此時共以建有393戶市營住宅。高雄市營住宅分為甲、乙、丙、丁、特甲、特乙、特丙、特丁等住宅種別,月租金自2.5圓至65圓不等。<ref name=":3">{{Cite book|title=高雄市社會事業概要|last=高雄市役所|first=|publisher=|year=1939-10-20|isbn=|location=|pages=}}</ref> === 湊町漁民住宅 === 高雄市曾於1924年12月在高雄市湊町新建了一棟16戶的木造平房,供從事漁業勞動的日人使用,但其在1935年2月因火災燒毀,而火勢亦波及到周邊其他漁民的住宅,共導致64戶住宅燒毀,304名罹災市民只能一時住在由漁業組合興建的臨時小屋作為簡易宿泊所。於是高雄市方面委員事業助成會出資九千圓,及高雄州及高雄市役所各補助六千圓,加上兩千元的捐款下,在湊町三丁目建造了24戶住宅,於1936年2月20日完工。於1937年,再由高雄市役所補助七千圓,助成會出資五千圓,新建了12戶漁民住宅。湊町漁民住宅為木構造及紅磚、鋼筋混凝土混造的兩層樓建築,月租金為1戶7.5圓。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灣日治時期公共住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