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17.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灣頭鯊 的原始碼
←
臺灣頭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8866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臺灣頭鯊<br></p> |- |<small>'''學名''' Cephaloscyllium formosanum <br> '''命名者''' Teng, 1962<br> '''英文名''' Taiwan swellshark <br> '''別名''' 沙條<br>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br> '''最大體長''' 65.5 cm<br></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8866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分類</p> |- |<small>'''綱'''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br> '''目''' 真鯊 Carcharhiniformess<br> '''科''' 貓鯊 Scyliorhinidae<br> '''屬''' 頭鯊 Cephaloscyllium <br></small> |} </div>'''臺灣頭鯊''',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10+3/3+10。 [[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26+0+(45-47)+(7-8),總數為78-81。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 體色呈淡褐色。本種為1975年由沈世傑教授等發表於臺灣的新魚種。Paramyxine cheni為其同種異名。<ref>[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95645 臺灣頭鯊],fishdb.sinica.edu.tw</ref> == 棲地環境及深度 ==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 - 340公尺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ref>[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95645 臺灣頭鯊],fishdb.sinica.edu.tw</ref> == 分佈 == [[臺灣]]。 == 繁殖 == 無資料 == 保育 == 數據缺乏(DD)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灣頭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