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7.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舊草嶺隧道 的原始碼
←
舊草嶺隧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舊草嶺隧道'''<br><img src="https://pic.pimg.tw/sisy1017/1538720625-413869737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isy1017.pixnet.net/blog/post/118946830 圖片來自痞客邦]</small> |} '''舊草嶺隧道'''是位於[[臺灣]][[新北市]][[貢寮區]]與[[宜蘭縣]][[頭城鎮]]交界的[[隧道]],啟用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大正13年]](1924年)12月1日,總長2,167公尺。原用途為[[宜蘭線]]使用的[[鐵路隧道]],完工之時為東南亞最長的鐵路隧道。1985年新草嶺隧道通車後停用,至2008年以[[自行車道]]之姿重新開放,目前為[[宜蘭縣文化資產|宜蘭縣縣定古蹟]],亦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歷史背景== ===日治時期=== ====開通歷程==== [[臺灣鐵路管理局]]東部幹線[[宜蘭線]]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1917年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車站|蘇澳]])、北([[八堵車站|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其中[[澳底]]至[[大里簡]]的路線,原預定往[[三貂角]]的海邊迂迴,但沿途山壁上有危險的岩石,所以變更路線,將路線拉直,開鑿'''舊草嶺隧道'''。 '''舊草嶺隧道'''位於[[宜蘭線]][[福隆車站]]至[[石城車站]]間,於1921年11月28日自北口開工、同年12月16日自南口動工,由鹿島組(今[[鹿島建設]]前身)負責工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工務課在隧道兩端分設草嶺北口詰所(辦公室)與草嶺南口詰所,督管施工事宜,該二詰所分別駐有工事現場監督員[[臺灣軍|陸軍]]砲兵少尉吉次茂七郎技手、鈴木一郎技手、岡武技手、山本政次技手及其他關係者等數人。 初期隧道先以人工開鑿,之後待1922年[[舊三貂嶺隧道]]完工後,才挪用該隧道的新式鑿岩機,改採機器開挖。在開掘進度上,人工開挖北口側平均每日2尺6寸、南口側3尺3寸,機器開挖後北口側平均每日5尺9寸、南口側5尺7寸。 經過兩年餘努力,舊草嶺隧道在1924年2月21日凌晨爆破貫通,同月25日在隧道南口外舉行貫通典禮,與會代表計有鹿島組永淵清介、[[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喜多孝治]]局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新元鹿之助]]部長、海野斐雄技師、[[台北州知事]][[高田富藏]]等人,其中新元鐵道部長致辭時表示「……。夫隧道之長。未必足誇。然而依是所生之意義頗大。即不獨貢獻於蘭陽三郡之產業界。於東部臺灣之開發亦有多大貢獻。」。 隧道貫通後,鐵道部原力拚在1924年9月25日與[[宜蘭線]]鐵路一併通車,但該期間隧道其它工程陸續傳出工安意外,而8月又遭暴風雨侵襲,使得舊草嶺隧道延宕至該年10月9日才竣工。 舊草嶺隧道是宜蘭線的關鍵工程,隧道完工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隨即於同年11月30日舉行[[宜蘭線]]全線通車典禮,並於次日(12月1日)起正式營,當日同時開始營業的還有貢寮-{庄}-停車場(今[[貢寮車站]])及澳底停車場(今[[福隆車站]])。 本隧道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是台灣最長的火車山洞,施工期間曾流行[[瘧疾]],加上當地交通不便(宜蘭線北段當時只通到[[雙溪車站]]),所以工期較長。此外,開鑿期間免不了因工程災害或其他原因造成傷亡,其中死亡者共11人(4位台灣人、7位日本人),受傷者共366人(350位台灣人、16位日本人),可說是為了宜蘭交通的改善而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宜蘭線鐵路完工通車時,《[[台灣日日新報]]》的文章標題裡還以『血と魂の結晶』一句,來表達對這些可貴生命的形容與悼念。 隧道完工後及通車前,有關單位在北洞口北側約90公尺之路線旁,豎立「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紀念隧道完工前因感染[[瘧疾|黑水熱]]而病殁的工事現場監督員吉次茂七郎[[技手]]。 ====行車事故==== *1925年3月1日,隧道內列車[[脫軌]],影響南北交通半日。 *1925年5月18日凌晨,南下207次[[貨物列車]]2輛車廂在隧道南口外[[脫軌]]翻覆。 *1929年7月29日下午,[[貢寮庄|貢寮-{庄}-]]居民疑久病厭世,於隧道內臥軌。 *1930年1月18日夜,1名日籍婦女疑因厭世,於列車通過隧道時觸及列車負傷。 *1934年5月14日上午,452次[[貨物列車]]3輛車廂在舊草嶺隧道與澳底驛(今[[福隆車站]])之間[[脫軌]]翻覆。 ===中華民國時期=== ====停用廢棄==== 單線淨空的宜蘭線舊草嶺隧道通車後,肩負了50餘年臺北宜蘭間的交通重任。到了1979年[[北迴線]]鐵路通車前,臺灣鐵路管理局已經體認到宜蘭線必將成為銜接[[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及北迴線的重要幹線鐵路,如果不適時將宜蘭線擴建為雙線鐵路,那麼,宜蘭線的運量將達到飽和,無法因應未來更高的運輸需求。於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提出「[[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計劃,由[[臺灣省政府]]函報[[行政院]]並於1979年12月獲同意實施。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預留了未來實施[[電氣化]]的路線淨空標準,新建的隧道也必須能輸送闊大貨物,由於舊草嶺隧道內部淨空沒有達到這項標準,所以必須另建雙軌的新草嶺隧道來取代。新草嶺隧道在1985年6月21日完工通車後<ref>{{cite book|url=http://trstour.com/shih-cheng.htm|author=|title=〈石城車站〉,《臺灣驛站之旅》網站|location=|page=|date=2004-2018年}}</ref>,舊草嶺隧道便功成身退,停用封閉,廢棄在嶐嶺之下。 ====保存再利用==== 舊草嶺隧道為[[宜蘭線]]最長鐵路隧道,具交通運輸、建築與文化歷史意義,隧道於1985年6月封閉廢棄後,[[宜蘭縣史館]]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生態及[[台灣古道|古道]]專家等數人,分別於隔年(1986年)、1994年及1995年探勘嶐嶺古道時,一併探查舊隧道,後續亦有[[鐵道迷|鐵道研究者]]前往探尋。 2004年7月15日,[[宜蘭縣政府]]公告舊草嶺隧道為[[宜蘭縣文化資產|宜蘭縣縣定古蹟]]。次年(2005年)4月9日,[[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陳金德]]及地方人士,邀集[[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宜蘭縣]][[頭城鎮]]等單位至隧道口會勘,評估舊隧道重生的可行性。 2007年6月2日,配合[[台灣鐵路]]120周年,舊草嶺隧道重新開啟一個月,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與[[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辦「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活動,[[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陳峰男]]、[[交通部觀光局]]局長賴瑟珍及[[宜蘭縣]]副縣長林信華出席主持<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7/6/2/n1731053.htm 〈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 熱鬧展開〉],《[[大紀元時報]]》,2007年6月2日</ref>,並於後續由[[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東北角管理處]]向[[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局]]爭取後,投入[[新臺幣]]3,000萬元經費,將舊草嶺隧道整理闢建為自行車道,供民眾觀光休閒使用。經一年施工,自行車道在2008年8月10日由[[中華民國]]交通部長[[毛治國]]主持啟用儀式,[[立法委員]][[林建榮]]、[[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范植谷]]、[[交通部觀光局]]局長賴瑟珍暨地方人士、自行車車友共同參與開通活動<ref>〈不再丟丟咚 改騎風火輪 舊草嶺隧道轉型自行車隧道 在民謠聲中啟用〉,《[[聯合報]]》,2008年8月11日,C2版。</ref>。 2011年10月30日,舊隧道自行車道納入[[東北角自行車道|舊草嶺環狀線自行車道]]系統,繞經[[福隆海水浴場]]、[[三貂角]]、卯澳至石城,再由舊隧道回至[[福隆車站]],現在已成為熱門的自行車騎乘景點。 ==建築特色== 本隧道全部以'''紅磚'''建構,洞口上方[[女兒牆]]則局部石砌,整體造型簡單,沒有華麗的裝飾。 隧道洞口之[[拱]]為五卷式[[拱圈]](五層紅磚砌拱),上方[[拱腹]]的地方置[[匾額]]一塊,隧道北口(福隆側洞口)匾額題字為[[草書]]的「制天險」,字體[[陰刻]],題字者為當時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新元鹿之助]];隧道南口(石城側洞口)匾額題字為[[草書]]的「白雲飛處」,字體亦為陰刻,題字者為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 由於「白雲飛處」題字曾經一說為「國雲飛處」,而且當時尚未找到有關記載題辭之文獻,因此匾額題辭的第一個字到底是「國」字還是「白」字,曾存在爭議。是以,[[中華民國]]交通部長[[毛治國]]於2011年10月,將南口上方題辭定調為「白雲飛處」。現因舊隧道貫通當時的原始文獻(新聞報導)已公諸於世,故已確定題字的第一字為「白」字。 隧道的剖面則為傳統的山形坡設計(中間高而兩端洞口低),以便完工前後時期的排水,坡度介於千分之1.52至千分之10之間。另外,隧道內路線絕大部分為直線,僅在接近南口前的一小部分為彎道。 ==其他紀事== 舊草嶺隧道北口工事現場監督員吉次茂七郎技手的外孫女、曾孫女,分別於2013年11月22日與2016年3月30日來到[[臺灣]],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人員陪同下,到「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尋根,並遊覽舊草嶺隧道<ref>〈登舊草嶺隧道 她們見證家族故事〉,《[[聯合報]]》,2013年11月23日,B2版。</ref><ref>{{Cite web |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49591 |title=〈吉次茂七郎監造舊草嶺隧道 曾孫女來台尋根〉 |accessdate= |work= |publisher=《[[自由時報]]》 |date= 2016年3月30日20:06}}</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舊草嶺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