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8.2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的原始碼
←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jpeg|有框|右|<big></big>[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s/public/s4119778.jpg 原图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0158/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或译为《生活与美学》,美学著作。尼·车尔尼雪夫斯基著。本书是作者写于1853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俄文本于1855年初版,后多次再版。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周扬译,约10万字。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企图应用[[费尔巴哈]]的思想来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批判了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学说,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正象作者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中指出的“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在将现实和想象相互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企图证明艺术决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中译本106页)作为一部唯物主义的美学专著,本书将社会生活看成是人类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但是,由于受费尔巴哈机械论的影响,本书所认识到的社会生活,还只是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而不是社会实践的历史生成,因而仍不能辩证地处理好“[[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 ==作者介绍== 尼·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曾任《同时代人》主编,以杂志为讲坛宣扬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被沙皇政府逮捕,监禁、流放22年。主要著作有:《[[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莱辛,他的时代、生平和活动》等。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以“齐全、新颖、系统、科学、稳定”为编纂原则,选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ref>[http://bj.xdf.cn/gaokao/bk/cl/108571.html 高考知识积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新东方高考网,2020-06-01</ref>、[[文学]]艺术等方面500多个学科(包括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学上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作,文学艺术上各主要流派<ref>[https://www.doc88.com/p-982349527653.html 文学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f>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著作。 ==视频== ===<center>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艺术审美”提升文化治理能力</center> <center>{{#iDisplay:s03973dirfg|560|390|qq}}</center> <center>王德峰教授: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center> <center>{{#iDisplay:s3211sxg15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