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99.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节肢蕨 的原始碼
←
节肢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dical}} [[File:节肢蕨.jpg|thumb|350px|right|[https://plant.cila.cn/zhiwutu/tujian/523.jpg 原图链接][https://plant.cila.cn/tujian/jiezhijue.html 图片来自园林植物网]]] '''节肢蕨'''(学名:Arthromeris lehmannii)为水龙骨科节肢蕨属下的一个种。附生植物,叶片一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中国多个省份有分布。 * 中文学名:节肢蕨 * 拉丁学名:Arthromeris lehmanni (Mett.) Ching * 界:[[植物界 ]] * 门:[[蕨类植物门 ]] * 纲:[[蕨纲 ]]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 目:[[真蕨目]] * 科:水龙骨科 * 亚 科:隐子蕨亚科 * 属:节肢蕨属 == 形态特征 == 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4-5毫米,通常被白粉,鳞片较密或较稀疏,披针形,长约4-6毫米,淡黄色或灰白色,甚至白色,基部阔,卵圆形,盾状着生处通常色较深,向上收缩呈狭披针形,顶端呈钻形,边缘具睫毛。叶远生;叶柄长约10-20厘米,禾秆色或淡紫色,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宽约15-20厘米;羽片通常4-7对,少有达10对者,近对生,羽片间彼此远离,相距达5-6厘米,羽片披针形,长约12-15厘米,宽约1. 5-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全缘,基部心形并覆盖叶轴。侧脉明显,小脉网状,隐约可见。叶纸质,通常两面光滑无毛,或幼叶两面具稀疏的柔毛。孢子囊群圆形或两个汇生呈椭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多行,不规则分布;孢子具稀疏的小刺和疣状纹饰。<ref>[https://plant.cila.cn/tujian/jiezhijue.html 节肢蕨]</ref> == 主要价值 == * 【药名】:节肢蕨 * 【来源】:为蕨类科植物的全草。 * 【功效】:散瘀解毒。 * 【主治】:用于淤血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狂犬病等。 * 【性味归经】:辛,平。肝经。剧毒。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鲜品尤宜。 * 【别名】:肢节蕨(《台湾植物志》)、岩脚萁、牛肋巴、搜山虎(四川长宁、江津) * 【拉丁名】:原植物Arehromeris lehmahii (mett.) ching-pol. * 【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 节肢蕨(学名:Anisodus mairei)为茄科山莨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本种提示 == 该种与多羽节肢蕨A. mairei (Brause) Ching相似,但为附生,根状茎的鳞片通常中上部钻形,植株偶有被毛;该种与龙头节肢蕨A. lungtauensis Ching也相似,但鳞片通常灰白色,有毛植株的毛被较稀疏或全株无毛,故可以区别。 == 生长环境 == 附生树干上或石上,海拔1000-2900米。生于海拔2800-3200m的林下岩石上。 == 分布范围 == 产云南、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等。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菲律宾 (吕宋) 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不丹。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edic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节肢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