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03.2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芦笙舞 的原始碼
←
芦笙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芦笙舞</big> ''' |- | [[File:芦笙舞.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42302538&di=1ce3b6856615d195fe2cf30763853009&imgtype=0&src=http%3A%2F%2Fp.cdn.sohu.com%2F49dc1158%2Fc22e74f7b0fed2c6c2304b8fc521f834.jpeg 原图链接][https://ss.sohu.com/infonews/article/6287815478052126720?so 来自多彩贵州活动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芦笙舞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传类别''':传统舞蹈 '''遗传编号''':Ⅲ-23 '''申报地区''':贵州省、云南省 |} '''芦笙舞'''又被称为踩芦笙、踩歌堂,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表演男子一边吹[[芦笙]],一边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表演舞蹈。虽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称为“苗族芦笙舞”,其实际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其活跃地,族人从[[儿童]]时代起就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女子以男子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技巧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后来,苗族芦笙舞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候表演。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ref>[http://www.sohu.com/a/281811144_114731 贵州从江苗族芦笙舞首次精彩亮相澳门],搜狐,2018-12-14 16:51</ref>。 2006年,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历史== 有说法称,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苗族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制作衣服和食物。为方便捕获鸟兽,一名苗族男子砍下树木和竹子,制成芦笙吹奏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引诱各类鸟兽。他的成功诱捕激发了其他苗族人的模仿。但此来历存在争议。 另有来自《[[阿卯古史传说]]》的说法,称苗族先民由于有来自莱色米夫地的敌人“闪岛觉地福”,苗族屡战不胜,于是向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迁移过程中,在夜里为免走失以及驱除寒气,吹芦笙燃起[[篝火]]召集人群。 从已经出土的[[西汉]]的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明朝]]人倪辂《[[南昭野史]]》写道“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6124e/55794u.html 《南昭野史》: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国学大师</ref>。 ==表演场合== 最初,苗族芦笙舞于举行祭祀活动、婚礼<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6127u/59048i.html 《増订南诏野史》:婚配,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和调悦,先野合,后媒妁。],国学大师</ref>、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时跳。后来,年节、欢庆丰收和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时也跳苗族芦笙舞。 ==性质分类== ===娱乐性质=== 自娱自乐的芦笙舞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进行。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男吹芦笙,女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将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做领舞,多为女性的参与者尾随其后围圈跳舞。 从动作上看,自娱性质的苗族芦笙舞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两膝轻微屈伸 按吹奏节奏向前移动;“跳”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摆动。 大年三十晚上饭后,人们会特意到别人家一家一家地约舞,最后差不多全村人都会一起跳舞。 ===习俗性质=== 每年“花山节”的时候,男女青年会一起庆祝节日以及选择配偶。这天跳的芦笙舞古时称为“跳花”或“跳月”。这并非存在于每个[[苗族山寨]],有此习俗的山寨很多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黔东南地区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跳芦笙舞边吹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的行动(又名“讨花带子”),女方若喜欢男方,就会把自己编织的花带拴在男方的芦笙上。“牵羊”则是女方将花带拴在向其求爱的男方腰上,牵着花带的一端跟着男方一起跳舞。 此外在[[广西]]融水一带,也有在节日上跳这个舞的活动。参加舞蹈的常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质=== 表演性芦笙舞多数是在节日或集会中,村寨之间作为竞技的形式集体比赛。比赛的标准包括吹奏乐曲多少,舞蹈时间长短,声音效果,动作和步法丰富程度等。其中会有高难度的表演,或是模仿动物的表演。 ===礼仪性质=== 礼仪性芦笙舞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中进行<ref>[http://www.oh100.com/peixun/folk/406976.html 芦笙舞的舞蹈种类],百分网</ref>。 ==地区分类== 各个地区有不同特色的芦笙舞,比较著名的有[[贵州省]][[丹寨县]]的“锦鸡舞”、贵州省[[贵定县]]的“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州省[[纳雍县]]的“滚山珠”。 ==舞步== “探路步”是芦笙舞的基本舞步。左脚提起向左侧空划出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同时身体向左侧横移,右微微斜腰,右脚再做对称动作。“探路步”、“双踏浪”是简单的基础动作,除此以外还有“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组合<ref>[https://sns.91ddcc.com/t/12908 苗族芦笙舞],才府</ref>。 ==视频== ===<center> 芦笙舞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芦笙舞“跳起来” </center> <center>{{#iDisplay:u0509hhpp2g|560|390|qq}}</center> <center> 芦笙舞盛会比赛 </center> <center>{{#iDisplay:h0536rn2z4i|560|390|qq}}</center> <center> 芦笙舞-2018龙街樱桃节文艺 </center> <center>{{#iDisplay:j0724firuxc|560|390|qq}}</center> <center> 苗族芦笙舞—花山节上,芦笙匠人表演梅花桩上双人芦笙舞 </center> <center>{{#iDisplay:j0787ed5jj9|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返回「
芦笙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