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47.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花地瑪堂區 的原始碼
←
花地瑪堂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大堂區'''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e/33f/nBnauM3X1gjN4UzM4MDN1Qj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zQ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A4%A7%E5%A0%82%E5%8D%80 圖片來自easyatm] </small> |} '''花地瑪堂區'''(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是[[澳門]]七堂區及[[澳門半島]]五堂區之一。位於[[澳門半島]]最北面,又稱[[澳門北區]],位於[[聖安多尼堂區]]和[[望德堂區]]的東北面,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僅次於[[大堂區]]。 本堂區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面積達3.2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34.4%)<ref>{{Cite web |url=http://www.dscc.gov.mo/CHT/knowledge/geo_statistic.html |title=堂區土地面積 |access-date=2012-07-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08044538/http://www.dscc.gov.mo/CHT/knowledge/geo_statistic.html |archive-date=2012-10-08 |dead-url=yes }}</ref>,人口約246,600(佔全澳門人口37.8%,目前為澳門最高人口堂區。)<ref>{{Cite web |url=http://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a6eeaa9-635b-4473-aea9-129a61452ff6/C_CENP_PUB_2011_Y.aspx |title=2011人口普查初步結果 |accessdate=2012-07-22 |archive-date=2014-09-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1143057/http://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3a6eeaa9-635b-4473-aea9-129a61452ff6/C_CENP_PUB_2011_Y.aspx |dead-url=yes }}</ref>,[[人口密度]]約68,500人每平方公里(澳門第二高人口密度堂區,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花地瑪堂區原來為農地,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 ==歷史== 花地瑪堂區較其他堂區開發得最遲,過去一直是以農牧業為主的郊區,平民房屋也多集中於此。花地瑪堂區的平地原來為農地,隨著澳門的經濟迅速發展,於1970年代開始已逐漸發展成住宅及工業區,現時已成為住宅及工業區,主要行業有紡織、製衣、塑膠、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等,全澳41%的工業場所均集中於此區。本區北接珠海,也成為來往澳門與內地陸路交通的主要通道。近年在青洲西岸填海興建珠澳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 花地瑪教堂始建於1929年,是澳門較為“新”的天主教堂。教堂由聖安多尼堂主任司鐸蒙神父(Jose Antonio Augusto Monteiro)應當時教友所需而興建,建立之初是附屬於聖安多尼堂區的一個傳教中心。 直至1960年代,大量人口從中國內地湧入澳門,北區人口激增,教會因應需要,將花地瑪傳教區升格。行政當局在聽取了時任澳門教區主教戴維理(Paulo José Tavares)的提議後,認為有需要將當時各行政堂區的區劃,與現行以及教會計劃把1929年創立的花地瑪傳教區升格為宗教堂區的區劃一致。為此,行政當局民政廳在1965年4月10日發出訓令,組成一個由澳門市政廳局長擔任主席、澳門教區兩名代表、澳門市政廳和工務運輸廳各一名代表為成員的委員會,研究新的澳門半島行政堂區劃分。1965年8月7日行政當局頒佈第1676號立法性法規,將原來澳門的3個行政堂區,擴充為5個,即風順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花王堂區和花地瑪堂區。至此,花地瑪堂區正式成立。教堂的建設,以及隨後升格為堂區,印證了當地社區從組織鬆散到嚴密的發展歷程。 本堂區南面望廈山、螺絲山及馬交石一帶為天然土地,西北面的青洲山原為澳門半島對出一個孤懸海面的小島。關閘馬路則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成的狹窄沙隄,古稱蓮花莖。 天然土地只占本堂區的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積,其餘土地皆為填海所得。1890年,澳葡政府築海堤使青洲山與半島連成一體。 此外,因應港珠澳大橋開通,於2018年3月15日凌晨零時起,珠澳口岸人工島上75公頃的澳門口岸區,正式由珠海市香洲區劃歸澳門花地瑪堂區,使本堂區面積相應增加。 ==下分地域== 花地瑪堂區包括以下地方: * [[青洲 (澳門)|青洲]] * [[台山 (澳門)|台山]] * [[關閘]] * [[馬場 (澳門)|馬場]]、[[黑沙環]]、[[祐漢新村]](合稱“馬黑祐”) * [[望廈]] * [[筷子基]] * [[慕拉士]] * [[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 ==景點== *[[關閘]] *[[普濟禪院]] *[[望廈聖方濟各堂]]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又名 [[鴨涌河公園]])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花地瑪堂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