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27.6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苗绣 的原始碼
←
苗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苗绣技艺.jpg|缩略图|右|[https://www.sohu.com/a/249971329_814704 图片来源 搜狐网]]]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 中文名:苗绣 * 外文名:Miao Embroidery *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批准时间:二OO六年 * 申报地区: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 * 遗产编号:Ⅶ-22 ==历史源流==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ref>[https://www.yuzhenhai.com/view/202002/42168.html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来源:于振海网 发布时间:2020-02-27 19:47</ref> ==地域分布及艺术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因素,苗族服饰有着“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差异。服装款式、纹样千姿百态,色彩及图案保留着原始性,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凝聚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情感和历史文化。 从绣法上来说,苗族刺绣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打籽绣、布贴绣、堆绣、锡片绣、破线绣、辫绣、挑花等,下面是对各种绣法的粗浅梳理、 ===平中出奇——平绣==== 地理分布:黔东南台江、施洞、榕江平永、八开,三都都江和丹寨雅灰等地。 平绣在各民族刺绣中运用广泛,是最普通的绣法之一。所不同的中苗绣中的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在布坯上贴好纸模后再平针走线将花样覆盖。平绣单针单线,讲究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绣中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块画面上,为了避免平针运用带来的长距离造成的绣线松散,绣工们巧妙地增加断面,缩短走针,使绣线牢固贴在绣布上,也以此表现出动物的脊骨、龙鱼的鳞片或牛的毛旋,边缘再以锁绣盖住针脚,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 ===如锦似缎——破线绣=== 地理分布:台江,施秉县双井、马号。 “破线绣”也称劈丝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可与我国四大名绣相媲美。破线绣将普通的丝线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细线再穿针引线,丝线破开后会起毛易断,绣工们剥开嫩皂角,取出里面透明的浆液包成一团,在绣花前将针线从中穿过,使丝线平顺挺括、光亮紧密,然后用平绣的针法,将纹样铺满,不留空隙。这样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具有绸缎般光泽,是苗绣中的精华。 ===立体浮雕、肌理质感——绉绣、辫绣=== 地理分布:台江台拱,雷山丹江、西江。 与破线绣的细腻、鲜艳不同,绉绣粗犷、古朴。皱绣盛装流行于贵州雷山西江等地,主纹为双龙抢宝,皱绣是苗绣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刺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繁复,先用自制的编篮把8-12根丝线编成均匀的小辫,以传统的剪纸图案贴布为底,依据图样将丝辫钉地图上,每钉一针都折叠一次,使丝辫绉褶起花,完成后,图案凸现在外,犹如浮雕。绉绣讲究纹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对于动、植物的表现非常独特,同时费工费线,常用于特等盛装上。 如果把打好的丝带辫子平平的盘成图案缝在布上,这就是辫绣了,它就好像是绉绣的简易版,却也别有一番风趣。辫绣纹理清晰、圆润饱满,独特的凹凸有置,使图案更加的生动并富有灵气。 ===轴绣的奇葩——马尾绣=== 地理分布:三都水族地区。 马尾绣是轴绣的一种,制作方法是,用细线碾裹3—5根马尾毛(白色马尾最佳),马尾绣的再将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画龙点睛——梗边打籽绣=== 地理分布:台江、革一。 当绣工用緾丝线在图案边缘钉出框架之后,接下来就会用打籽绣等其他绣法来将图案填满。打籽也就是打疙瘩,每次回针到布面,先将丝线在针上绕两、三圈,然后插入布,形成打结的样子,完成后,图案上竟像镶着很多彩色的小珠。台江革一地区喜用緾丝白线为边,以朱红、线绿各色丝线打结成花,形成以花草、鸟纹为主的水云式风格图案。 ===经纬间的锦绣——挑花=== 地理分布:花溪、毕节、黔西。 挑花是苗绣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其特点是根据布的经纬入针,其图案多呈几何图案。挑花分为十字挑花和平挑两种:十字挑花以十字为基本单位,在布的经纬线上走出横竖两条呈十字交叉的构图方法,这种技法以贵阳花溪一带最为著名。平挑在每一个块面上只单一地依经线或依纬线走线,其画面仿佛织锦一般,所以也称为织锦或纳锦,其构图时数纱而做,所以也称数纱绣。挑花的几何图案蕴藏着苗族的古老的故事,不同色彩和图案或代表山川、或代表家园或代表人物。同时各地的挑花用料也不同,粗犷的用毛线,细腻的用丝线,不同地域差别极大。 ===铰绫镶罗——贴布与堆花=== 地理分布:凯里、丹寨、从江,施洞等。 丝绫堆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 贴布绣是将色布剪成花样,再钉在绣布上形成花纹的技法。在凯里舟溪一带,人们用彩色丝絮片剪成1至2厘米的角状小片贴好,再以緾丝线压边,形成牛角纹、水车纹、锯齿纹和卍纹交织的画面,工艺十分精湛。在丹寨的古衣中,人们以自己织染的边带以条状或锯齿状钉在衣边,形成衣摆。在惠水,姑娘们更偏爱以三角形的色布缝在裙腰上,在普定,人们则往往以白布花样贴于黑布,或是相反。 堆花与贴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将色布剪成方块或三角,再一层叠一层地贴在衬布上形成图案,运用色差,使图案显现立方体透视的视觉效果。 ====锡绣=== 地理分布:剑河。 锡绣主要流传于剑河的满天星、高丘一带,人们将特制的锡箔剪成细条并卷边,再用线钉在布上,间有刺绣,形成黑在银花的绣片。主要纹样的卍字纹和寿字纹,一般用作衣背和围腰的装饰。*<ref>[https://www.xzbu.com/1/view-4990357.htm 贵州苗绣种类及其发展传承],行知部落</ref> ==传承== 十多年来,石丽平一直致力于苗绣事业,不仅为传承和弘扬松桃苗绣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该县广大农村妇女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曾深藏于群山之中的松桃苗绣,如今已经被联合国以及中国外交部定为外交礼品,在国际上展现苗家传统技艺的风采。 石丽平,1966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苗族山村,从小受到苗族文化熏陶的她,对苗绣有浓郁兴趣,她认为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缩影与结晶,保留了部分老一辈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刺绣风格。生长在苗乡山寨的石丽平,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样,从小开始接触苗绣。据石丽平说,苗族女孩从5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12岁便可以独立完成苗绣,并会将其用于制作衣服、鞋子和床单来作为自己的嫁妆。 石丽平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也使得传统的苗绣手工技法逐渐的失传。为了传承和推动苗绣的发展,石丽平几乎踏遍了所有的苗寨,记录当地的刺绣技术,并走访全国各地学习其他刺绣风格。终于在2008年,经过八年的筹备之后,石丽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建立刺绣行业标准的企业——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最开始,公司只有三名绣娘,”石丽平说,“由于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制作一件苗绣产品可能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公司拥有一支约260名专业绣娘的团队,并即将与艺术院校及时尚公司合作,以创新苗绣工艺。 石丽平将贵州文化的各种元素融入到她的刺绣系列中,从花鸟虫鱼、日月山川,到传统舞蹈和民族风俗,来制作用于日常使用和装饰用途的刺绣产品。以最近制作的[[香包]]为例,石丽平说:“这款香囊我们不仅使用了苗绣技术绣上我们这里的‘幸福花’山茶花,而且以贵州的牙舟陶器作珠,最后以苗药填充。” 在石丽平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展示苗族民间舞蹈的“苗族花鼓舞”系列被外交部定为外交礼品。2013年,“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定为联合国礼品。2015年,松桃苗绣注册国际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松桃苗绣成为贵州旅游的商品品牌。 几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让石丽平意识到,开发苗族文化商品,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是扶贫开发的大事业。石丽平说,她不仅想普及苗族刺绣,还想为当地妇女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以帮助她们谋生。到今天为止,她的公司已经帮助130多名低收入者脱贫,而她的苗绣民族工艺产业已累计带动4000多人就业,这四千绣娘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和留守妇女。 石丽平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巾帼不让须眉。” 杨月明和石丽平一起工作了两年。作为公司从零学习苗绣的年轻一代,她这样评价石丽平:“她是一个特别有毅力的人,只要她定下了目标,就会咬紧牙关努力实现。她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在开发一项新产品时,她总是能兼顾文化传承及行业前景。” 石丽平的成绩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认可,她于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带着对自己的民族和手工艺的自豪感,石丽平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苗族传统服装到北京参加了会议。石丽平说:“我穿的衣服展示了我们所要传承的苗族传统技艺和我作为一个苗族人应有的文化自信。我将把我们的文化带到所有我去过的地方,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为文化传承出力。”*<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598940066716823&wfr=spider&for=pc 推动苗绣传承 开拓致富道路],中国日报网 发布时间:19-04-0116:17</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970 技艺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苗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