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7.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英歌 的原始碼
←
英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英歌.jpg|350px|缩略图|右|英歌[http://puui.qpic.cn/qqvideo_ori/0/n064111y04j_496_280/0 原图链接][http://v.qq.com/x/search?q=%E8%8B%B1%E6%AD%8C&stag=9 来自腾讯网 的图片]]] '''英歌''',又称秧歌、莺歌等,起源于明代中期。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陽]]、[[惠来]]、[[潮阳]]、[[陆丰]]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中国民间广场舞蹈。 表演者画着[[梁山好汉]][[脸谱]]或持[[英歌槌]]或持[[手鼓]]随着鼓声变换各类队形,表演形式粗犷豪迈。 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普宁市]],[[陆丰市]],[[惠来县]],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2006年5月20日英歌入选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chinaqw.com/zhwh/2018/09-27/203368.shtml 泰国乌隆府英歌戏剧团50周年庆 表演英歌剧“武松打虎”],2018年09月27日 10:14 来源:中国侨网 </ref>。 ==特点==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ref>[http://www.sohu.com/a/300476673_525970 英歌舞 潮汕大锣鼓 搏击盛会亦是文化盛会] ,搜狐,2019-03-11 16:30</ref>。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普宁市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源流== 英歌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有水浒说、傩起源说、从山东经莆田再入潮说、[[外江戏]]说、练武说、综合说。但最早出现的时期,大多认为是在明代中后期,所引资料都是清[[顺治]][[吴颖]]《潮州府志》卷六:“农都春是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一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只是这种表演形式描述与今天英歌有很大的差异,且从地方典志、甚至于民间竹枝词,在有关潮州民俗特别是元宵活动的记述上,提及的多是“无异中州”。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汉民族最为普遍的民间艺术——[[秧歌]]在今潮汕地区很盛行。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1805年~1825年),地方盛行与《[[水浒]]》有关的戏剧,如《[[攻打大名府]]》这样的剧目,再从英歌队现所装扮的服饰及脸谱多接近戏剧,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戏剧影响。 ==类型== 英歌舞按照节奏板式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及快板英歌<ref>[https://www.doc88.com/p-8532845804877.html 对英歌舞套路创编方法的几点思考],道客巴巴</ref>。 ===慢板英歌=== 表演者所执的英歌槌较其他类型的略长,约60公分。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一般配合锣鼓声三四下一组动作。而且每次击打英歌槌,都会有一个动作表演。这种类型的英歌主要集中在潮阳区棉城附近,表演者也没有[[宋江]]、[[时迁]]等梁山好汉脸谱。其打法单纯古朴,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英歌 ===中板英歌=== 中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为57公分,其节奏相比慢板英歌要快,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以五、七、八、十、十一、十三等各组成一组动作。表演者没有时迁这个“舞蛇者”脸谱,动作以南拳中的“大站马”等为基础。 ===快板英歌=== 快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最短只有40公分,而节奏是最快的,讲究快击快收。没固定的英歌槌敲打节奏而另有其独特方式。快板英歌再细分的还有尖山英歌、南山文派、南山武派、对打套式之分。主要分布于普宁、里湖富美<ref>[http://sa.sogou.com/sgsearch/sgs_video.php?docid=2ee41256f62867fe9dde4d6b0bc02856&mat=12 里湖镇富美大锣鼓和英歌],搜狗视频,2015/04/30 16:17</ref>、梅塘老寨、梅塘祠堂、梅塘石鸟、揭陽、惠来、潮阳、陆丰。 ==表演== 英歌队伍的人数在一般依各村落男丁而定,都是偶数,至少16人,最多不超过108人。一般多为36人,俗称三十六天罡;或72人,俗称七十二地煞<ref>[http://dz.cppfoto.com/news/detail.aspx?id=2884 《潮汕民俗英歌舞》],中国摄影报,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蔡焕松</ref>。表演分为前棚、后棚。现英歌一般指前棚表演,后棚表演已基本略去。表演内容多为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或是梁山泊英雄好汉乔装劫法场救宋江。现主要是取材于前者。表演队员随着锣鼓声,敲打英歌槌或手鼓,同时不断变换舞姿及队列,组成各种图案,表现不同情绪。前棚表演结束后,就是后棚表演,一般多为戏曲表演及武术表演 ===脸谱与化妆=== 英歌队一般设有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为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装扮成[[李逵]]。另外“舞蛇者”为[[时迁]],主要是协助指挥引舞。有些可能还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司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这是脸谱最常见的。此外有些英歌队还有举号令旗的[[公孙胜]],这些角色比较固定,也为观众熟悉。其他就不太固定,但一般有[[顾大嫂]]、[[孙二娘]]、[[史进]]、[[解珍]]、[[解宝]]、[[杜迁]]、[[宋万]]、[[孔明]]、[[孔亮]]、[[李应]]、[[邹渊]]、[[邹润]]、[[刘唐]]、[[杨雄]]、[[凌振]]、[[张顺]]、[[燕青]]、[[王矮虎]]、[[孙新]]、[[张青]]、[[花荣]]、[[杨志]]、[[穆弘]]、[[雷横]]、[[范瑞]]、[[柴进]]、[[呼延灼]]等。 一般脸谱化妆都是自己化,除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脸谱由化妆师帮忙,或演员间相互帮忙。化妆时要先净面然后用二寸宽的黑布带将头发向后勒紧(即“勒头”,潮语称为“头巾”),这样能让肌肉展平。武将的化妆是直接画在脸上(行内称为“勾脸”),而文将则要先用手蘸色在脸上揉均匀,接着才开始画眉、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最后才画脸纹。上色也有一定的顺序,先黑色,再用白色,最后是其他颜色。因英歌演员是扮演梁山好汉,为表现草莽英雄的形象,有胡须的多用满髯,而特定人物又有特定胡须,如鲁智深用“虬髯”。有的演员有时还会袒露上身,直接画花纹在身上。至于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而生的。 ===服饰=== 冠帽 * [[盔头]],也称“将盔”,是武将所戴的冠帽。 * [[罗帽]],为非武将所戴。 * [[草帽]],为老百姓所戴。 * [[头巾]],跟冠帽配合使用。 服装 * [[英雄衣]],为武生所穿 * [[夸衣]],时迁所穿 * [[甲靠]],为武将所穿 * 鞋,早期多为[[草鞋]],现多穿[[芒鞋]](即[[罗汉鞋]]),女子英歌的穿绣鞋。 ===道具=== * [[英歌槌]],表演者手里所执的短木棒,直径25毫米左右,女子英歌所持较细。长度因风格不同而从35到58厘米之间,多为黑红两色,两端装饰有太极图案 * [[手鼓]],表演者手中所执,短圆柱形,有握把,直径15公分左右,外观涂以红绿黑各色。配有长约30公分的鼓槌,其下端有彩色飘带。 * 手蛇,时迁的道具,长150公分。 * 蒲扇,后棚表演时,伯公伯嫲所执。 ===音乐=== 英歌舞的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而不同类型的英歌舞对应不同的锣鼓节奏。 ===乐器=== 锣鼓队所使用的乐器 * 大鼓,直径约60公分左右,木框牛皮鼓。司大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 * 中鼓,直径约50公分,其他与大鼓类同。鼓手一般将其绑在自己的身上。 * [[钦仔]],铜制锣,潮属特有乐器。 * [[大锣]],既[[苏锣]],潮人又称为“肚脐锣”。 * [[钹]],亦称“小镲”。 * [[云锣]],即[[月锣]]。 * [[铙钹]],亦称“水镲”。 * [[螺号]],海螺号。 * [[牛角号]],声音洪亮 === 动作 === 英歌舞的动作,包括阵法、步法、身法、手法、指法、眼法,而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此来带动其他法。 ==视频== ===<center> 英歌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英歌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普宁人的挚爱,有英歌的年才是有味道的年。 </center> <center>{{#iDisplay:v0836zezncm|560|390|qq}}</center> <center> 东里英歌队文艺汇演 </center> <center>{{#iDisplay:d0369oeyuy1|560|390|qq}}</center> <center> 普宁初三英歌 </center> <center>{{#iDisplay:a05547ap9fs|560|390|qq}}</center> <center> 普宁梅林英歌10 </center> <center>{{#iDisplay:u03708auw90|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英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