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1.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范浚 的原始碼
←
范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范浚 | 图像 = [[File:浚2.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8%8C%83%E6%B5%9A&src=srp&correct=%E8%8C%83%E6%B5%9A&ancestor=list&cmsid=4cb4c0e6bab939847204c18bb713015f&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51#id=2e6e0a7980d6a4237122be2c9c226002&prevsn=0&currsn=60&ps=116&pc=59 原图链接] [http://jinhua.zjol.com.cn/jinhua/system/2014/03/31/017836340.shtml 来自浙江在线金华网]]] | 出生日期 = 1102年 | 出生地点 = 金华兰溪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理学家 | "婺学"开宗 }} '''范浚'''(1102-1150) ,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人物成就 == 范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父范锷,皇佑五年(1053)进士,历官主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郡公。父范筠,元佑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长社郡开国男,进封荣国公,谥文涛。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为举人外,其余八位兄弟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佳话。 范浚天资高迈,自幼嗜学,不喜荣利,笃志求道,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存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似《进策》 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善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 范浚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主要理学思想,一是阐发仁性之学。宣传"天人一道","天理即人事,人事即天理","忠信"。"俭德","仁为天理","万殊一物","万理一致","人地人神,事物万殊,一皆产于皇极","当用大中之道","尽心知性知天","天下一性"。提出"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善利之念,间不容发,一发之差,递余舜跖",提倡"君子存诚,克念克敬",提倡德性是尊的"上知之学",认为"耻为入道之端",认为"惟过而悔,由悔而议",非卜筮,鄙()数。二是提倡修身,养气,笃学,致用。主张"养正为贵","先正其心","戒自欺,倡慎独","理之所存,师之所存;天地万物,无非吾师",提倡"治气养心","卑人自牧",提出六箴,竭尽规儆;"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进学之义,不止不能不进";认为"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勉励"以弘毅自期,任重而力行,居困而心弯"。 范浚治学,有其独到的精深造诣。他说,"末学本无传承,所自喜者,徒以师心谋道,尚见古人自得之意,不切切为世俗趋慕耳。"他又说:"古人之学,不越乎穷理。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还说:"学者必先存心,心存则本正,本正而后可以言学。""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其他还有,以至静为存心之奥,以耻为入道之端。认为古之圣人未有不由悔而成,应当力谨"惟、狂","克念作圣唯圣,罔念作狂之机"。曾作《[[心箴]]》,全文如下:"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今。" 忧国爱民是范浚毕生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思想,其中的"用世"成为他的理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范浚的忧国爱民思想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瘼,忧叹国是;以史为鉴,宏济时艰;《进策》二十五篇三个方面。 == 人物轶事 == 朱熹两次主其家拜访,绋不遇。绍兴二十年(1150)卒,年49岁。朱熹又亲临吊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方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18岁的朱熹因早就听说范浚"学甚正,而不知从何学",于是在赴杭途中特意去香溪拜访,不遇。过了2年再次专程登门拜访,仍不遇,"因录屏书《心箴》而旋"。后来,朱熹把《心箴》编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值得一提的是,范浚比[[朱熹]]年长28岁,此时朱熹是以求学者的身份来拜访的。明嘉靖间,皇帝听经筵讲官翟銮等进讲《心箴》,"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于天下学宫,特赐专祠春秋二祭"。可见范浚在南宋理学研究就在朱熹此访当年,范浚逝世。终年49岁。朱熹亲赴吊唁。于是有"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美谈。32年后,朱熹在理学方面如日中天,名声大噪,他为范浚作《香溪范子小传》,称范浚为"子",可见对其尊崇之意。其中说:"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吕祖谦),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 == 人物影响 == [[南宋]]理学盛行,以薛季宣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合称"浙东学派"。它是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金华学派的影响最大、最久。而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者,正是范浚。 范浚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其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 == 人物著作 == 范浚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诗赋、议论杂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ref>[http://www.apabi.com/tiyan/pub.mvc/Index2?pid=login&cult=CN 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新浪网中华数字书苑,2016-10-14</ref> ,收入《四库全书》 == 人物评价 == 范浚去世32年后,时年52岁的朱熹对范浚理学的评论是:"其学甚正 "。 浙江范浚墓 [[南宋]]开禧三年(1207),时年83岁的陆游作长篇《宋香溪先生范公传》,其时朱熹已逝世7年了。该《传》在全面记述范浚一生治学、讲学的成就之后,特别在理学研究的地位方面作了总结:"赞曰:鸣呼!先生真豪杰之士哉。孔孟既没之后,圣贤心学不传,寥寥千百余年矣。至宋仁宗朝,则有若濂溪周子(周敦颐)得不传之学倡导于前,河南二程子(程颢、程颐)、横渠张子(张载)相继于后,东南知有圣贤心学,实自先生始。" == 历史遗迹 == 范浚讲学、著书的书院位于距香溪集镇三华里的宝惠寺,现 在这里已成村落,村名保卫村(记者怀疑保卫村可能由宝惠讹化而来,实际上现 在当地人依然将此村叫做宝惠寺,只是官方名称定为保卫村),依稀可以寻见当年遗存的,只有村口这座圆洞门门额上的"保惠寺"三字(其实"保"应为"宝"字)。范浚墓也在保卫村上,墓碑上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四周修筑墙垣,门题"八婺儒宗"四字,现已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 视频 == 范浚《心箴》 {{#ev:youku|XNDM3NzgwMTgyOA|alignment=left}} == 参考资料 == [[Category:南宋军政人物]] [[Category:诗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范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