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74.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茶圣 的原始碼
←
茶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茶圣''' (唐代茶学家)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ref>[蔡定益.从“茶山”一词管窥唐宋茶史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9(02):28-33.</ref> 。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File:茶圣2.jpg|缩略图|茶圣[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186608914,242163682&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2%E8%CA%A5&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来源百度网]]]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0560/5b12czVV7VwDqH7Be9R3qihWCzgATWflNMn4HjHRNE5H7ucLj3ac0AzWttY5dhNU-FDKvr8pG6tSR1nhDE0U-P5nZYit-e5ns5jn5GsuWrwa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8-23] </ref>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人物简介'''== [[File:茶圣1.jpg|缩略图|茶圣[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89120397&di=7f833937507d3c0da7a54b20f86e9326&imgtype=0&src=http%3A%2F%2Fwww.adwzw.com%2Fuploadfile%2F2018%2F0611%2F20180611082253778.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2%E8%CA%A5&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来源百度网]]] 陆羽(约733—约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东冈子,自称桑苎翁 。一名疾,字季疵。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交厚。以嗜茶名于时,旧时被称为茶神。肃宗时,隐居苕溪,写成《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0560/7816zTnoM5DwVUQS5uPlA4Tlr8MsjBmXWBu4xLkkGeu3qcd6jOO0Ucq_uEx4OTMUHvT6Q2CjC2L7cML2j0ycPmRzrCDrru1gJwoGAkVem3osmS-4-sjIrAOW7_6d92C7GVQBPJYKzoMp3TPOau-wkXPAwjFcdG8C 学习强国.2020-03-21,引用日期2020-03-21] </ref> =='''主要成就'''== ==='''茶经'''===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File:茶圣3.jpg|缩略图|左|茶圣[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59911100,2946303163&fm=26&gp=0.jpg 来源百度网]]]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 [[File:茶圣4.jpg|缩略图|茶圣[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89455989&di=0aee9573db9e828a0236e1f75d979b53&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doubanio.com%2Fview%2Fnote%2Fl%2Fpublic%2Fp50849786.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2%E8%CA%A5&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来源百度网]]] 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0560/1792kMH3frn_EO3hvDvuDS_cj6hjt6Ug-ntRoomMi0dZc_KY3RMHTGdhWAoSlmVMgQIHyIAwFhCjTEdgKmvzjlNnTNqdxQ 中国网络电视台,引用日期2014-08-23] </ref>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附记陆羽另一首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发现秘密'''=== [[File:茶圣5.jpg|缩略图|左|茶圣[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89553032&di=8d53b3b29fdeb49068b745218655e78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q_70%2Cc_zoom%2Cw_640%2Fupload%2F20161104%2F79636eb545e4436bab3e1785f9984e15_th.jpg 来源百度网]]] 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0560/560agWCmvoHvnOgVH53s_pZrmW3-176eJQi7Dbyx_o4CvzM6wdgN5mGyKlH24TeV4XrtYBxSO5QKUkvDNsfromfwo57UCpBTvOc3bEqKZMfMbBRCa9FvvZ1Z 每日甘肃,引用日期2014-08-25] </ref>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尔雅]]》中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个时候的国人观念,草木是一体,而不是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木之谓。《[[诗经]]》上说,“有女如荼”,说的是颜色层面。当时,人并不日常饮茶,除非真的生病。 陆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几个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对荼的进一步分类,赋予时令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一种可用的药草而已,这点不会因为它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季节的称呼而改变。 而“茶”不一样。《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 陆羽说:“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茶不久从自身的药物属性中脱离出来,也从其他类植物中脱离出来。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类的上古绝妙饮品都要做出让步,成为附庸。 茶的秘密被写进了三卷十节,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File:茶圣6.jpg|缩略图|茶圣[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489620167&di=7e14be8d6dfe353bcb6cc804ef65ee61&imgtype=0&src=http%3A%2F%2Fimg0.imgtn.bdimg.com%2Fit%2Fu%3D2377724730%2C3819648867%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2%E8%CA%A5&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 来源百度网]]] 在《茶经》后面的几节里,茶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茶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成书探考'''=== 陆羽《茶经》何时开始撰写?何时成书?没有明确的文字可稽。一般认为《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岁;如果他出生于733年,则是四十七岁。根据《茶经》的丰富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来看,似非青年时期所能胜任。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764年,根据陆羽传:“上元初,更隐苕溪,闭门著书”,上元年号只有两年,上元初当指760年,是说开始动笔撰写,未必在当年就可以完成。据《茶经》“四之器”所说的煮茶风炉,在炉脚上铸有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断《茶经》成书时间是公元764年以后的时期,并根据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请常伯熊煮茶,对常很欣赏,又有人推荐陆羽,请陆羽来后,李不以礼相待,使陆羽气恼,“更著《[[毁茶论]]》”。论证《[[茶经]]》767年(大历二年)到768年期间已在社会上流传开了。如果说《茶经》是成书于764年时陆羽只有31岁(或者27岁),就写出这样渊博的《茶经》,殊令人难以相信。实际上陆羽居住苕溪之后,住处时常变动,又时常外出,并非闭门著书(应以对著为是)。这可从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赠诗中看出。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嗜好茶叶的陆羽煮茶或根据陆羽对宜兴贡茶的推荐:“……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冠于他境,或荐于上。栖筠(李栖筠常州刺史)从之,始进万两。”便认为陆羽已成为茶事权威。没有《茶经》的出世,难成为社会权威。这样推断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陆羽擅长煮茶、品茶名闻各地也可成为一个权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书,才可以成为专家。 据《[[茶叶全书]]》:“陆羽晚年处境甚佳,为唐皇所器重。以后为了寻求生活的玄奥,至七七五年成为一隐士,五年后即出《茶经》一书,八O四年逝世”。陆羽过江后的十年间,大都居无定所,周游各处,过着流浪的生活。据上饶《[[地方志]]》陆羽寓信城(现上饶)北三里,自号东岗子。性嗜茶,环居多植茶,因号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广教寺,有陆羽泉。又据府志记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陆羽曾寓其地,即山种茶,有泉品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长汀黎士宏改为[[陆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刘隆祥]],婺源茶厂王钟音和上饶农业局同人考证,认为陆羽761年以后由苕溪(今 浙江吴兴)迁移到上饶来建寺定居种茶,照茶树生长后采收加工所需时间,当在五年以上。然而认为《茶经》是在上饶时期茶山寺完成的,这根据也是不足的。陆羽在765年以后,较长期地居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与皎然成为忘年之交。并为湖州刺史颜真卿(709—785年,唐室大臣,书法家,先任殿中侍御史,后任湖州刺史,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所器重,推荐给唐王朝,任陆为太常寺太祝,这是很合情理的。颜鲁公并为陆羽在吴兴杼山修筑一座“三癸亭”。 《名胜志》载“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其时为唐大历八年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0560/dd71KzcX-fdHewWrMBRRLPRbEzyqelQwAUyKiYMtVwMlyeBPcKpDbQwvLQh7WsMhP4a-FjcDHF0qRWihqjv0nUsn-bnp2dJJJAZcSO1tw1Zzb6Y49Zf9sqCHi5I 中国天门,引用日期2014-08-25] </ref> =='''视频'''== {{#iDisplay:x0622x5vcwt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74 茶藝;茶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茶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