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74.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草莓褐斑病 的原始碼
←
草莓褐斑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草莓褐斑病</big>''' [[File:草莓褐斑病.jpg | thumb | 300px | 右 | 草莓褐斑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att.191.cn%2Fattachment%2FMon_1909%2F63_324620_7f2130acd42a342.jpg%3F164&refer=http%3A%2F%2Fatt.191.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3655075&t=3ebbb629b0dd4c46de9341cf8a130fe6 原圖鏈接] ]] 草莓褐斑病又称轮纹病,是由暗拟茎点霉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果梗及萼片。 草莓褐斑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草莓褐斑病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叶枯苗死,直接影响草莓生产。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至开花座果期。发病潜育期7-15天。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褐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5月、9-11月。 草莓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集中销毁。移植前清除种苗病叶及重病株。最后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草莓褐斑病 [[File:草莓褐斑病1.jpg | thumb | 300px | 右 | 草莓褐斑病1 <br> [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397735437,2812549405&fm=26&gp=0.jpg 原圖鏈接] ]] 外文名: Strawberry brown spot 别 名: 称轮纹病 为害作物: 草莓 为害部位: 叶片、叶柄、果梗及萼片 病 原: 暗拟茎点霉 == 病原特征 == 病原为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 (Ellis & Everh.) Anderso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生长10天(25℃,有光照)后开始伸入培养基质内部生长,在基质内形成树枝状乳白色分枝。10天后菌落中长出墨绿色的球状物(即分生孢子器),继续培养后球状分生孢子器呈黑色,并在上端开裂成鹿角状分枝,分枝2-5个或更多,分枝上有黄白色黏液泌出,取[[分泌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单细胞,大小为(5.7-7.3)微米×(2.0-3.0)微米,多数含2个油球,但也有含3个、4个或5个油球。分生孢子梗有分枝,大小为(24.6-25.7)微米×(3.8-4.1)微米。 [3]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2-32℃,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5-26℃,相对湿度90%以上。 == 症状及危害 == 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出现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大成3-4毫米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部褪绿呈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有不十分清晰的轮,其上密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后干枯。。叶柄、果梗染病,发病初期产生紫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向纵向延伸,使叶柄、果梗变为黑褐色。 发病初始出现褐紫色小圆斑。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出现褐紫色小圆斑。 当病斑连在一起时,便会使草莓叶片大面积枯死。常表现为“V”形枯死状,因此,又称为“V”行褐斑病。侵害花和果实时,可引起花梗、果柄变褐色,浆果染病后变褐干硬。 草莓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开始侵染,初叶面出现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成“v”型斑。病斑中部灰白,边缘紫红色,斑上一般有明显轮纹后期病斑可发展至叶片1/4~1/2大小,致使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叶片、叶柄、果梗染病初期均出现褐紫色小圆斑点。 草莓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是[[草莓]]生产中常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叶枯苗死,直接影响草莓生产。草莓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ref>[https://m.my478.com/question/20210116/12975.html 草莓褐斑病症状及危害主要是什么?,农业种植网2021-01-16] </ref> == 症状识别 == 草莓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开始侵染,初叶面出现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成“v”型斑。病斑中部灰白,边缘紫红色,斑上一般有明显轮纹 后期病斑可发展至叶片1/4~1/2大小,致使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 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立,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均温17℃开始发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温暖高湿,时晴时雨有利于该病害发生。<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60510/153521.html 草莓褐斑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好农资招商网2016-5-10] </ref> == 发病规律 == 草莓褐斑病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多次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棚室条件下,棚室内外温差大,棚内温度高光照条件差,叶组织柔嫩易发病;露地草莓遇春季潮湿多雨或大水漫灌也易流行。 == 防治方法 == === 农业防治 === 种苗处理: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茬口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开好排水沟系,防止雨后积水引发病害。 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耕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 化学防治 ===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100-120克);30%氟硅唑微乳剂(世飞)3000-5000倍液(每亩用量12-15克);400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5000-6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2000倍液(每亩用量30-50克);18%戊唑醇微乳剂(安盈)1500-20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20%腈菌唑微乳剂(诺田)2000-3000倍液(每亩用量20-30克)等喷雾。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农利灵)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100-125克);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M-45、山德生)600-800倍液(每亩用量125-150克);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100-125克);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100-125克)等喷雾。 == 相关视频 == <center>草莓病虫害得管理</center> {{#iDisplay:n0718rb19bw|780|460|qq}} </center> <center>草莓病毒病预防方法——爱华植保</center> {{#iDisplay:e0548uekm8t|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草莓褐斑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