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41.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荳蘭社 的原始碼
←
荳蘭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荳蘭社'''<br><img src="https://www.ji-an.gov.tw/content/images/static/banner-say-jia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ji-an.gov.tw/charmjian/aboriginal 圖片來自花蓮縣吉安鄉]</small> |} '''荳蘭社''',又稱'''娜荳蘭'''(阿美語:Natauran)'''部落''',或作'''斗難社'''、'''多難社'''、'''豆蘭社''',是一個[[阿美族]]位在[[臺灣]][[花蓮縣|花蓮]][[吉安鄉|吉安]]的[[部落]]<ref>{{Cite web|title=【民報】花蓮地名的故事|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86dd9ac7-2c42-4b4a-a101-2142a485c4dc|work=www.peoplenews.tw|accessdate=2019-05-05|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19-05-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5110605/https://www.peoplenews.tw/news/86dd9ac7-2c42-4b4a-a101-2142a485c4dc|dead-url=no}}</ref>,也是阿美族在當地人數最多的部落之一。<ref name=":0">{{Cite web|title=南昌部落 {{!}} 歷史沿革|url=http://natawran.apc.atipd.tw/history#top|work=natawran.apc.atipd.tw|accessdate=2019-05-05}}</ref> == 簡介 == 娜荳蘭部落所在地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統治時期]]被命名為「田埔」,屬[[吉野庄]]轄下。二[[戰後台灣|戰後]],部落再被劃分為南昌村、宜昌村、北昌村等行政區。1988年,北昌村又分出勝安村。過去,該部落人口集中於現南昌村、宜昌村,以及[[勝安宮]]附近至[[花蓮農校]]一帶,而南昌村與吉安村則是該部落家屋密度最高處及社群中心。現今,位於南昌村者為娜荳蘭部落,位於宜昌村者則稱宜昌(阿美語:Buner)部落。<ref>{{Cite web|title=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部落介紹|url=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9&TA_No=7&T_ID=289|work=www.tipp.org.tw|accessdate=2019-05-05}}</ref> 但是,各項歲時祭儀(如捕魚節、運動會、[[成年禮]]及[[豐年祭]]等),均是由散居各村的部落族人共同辦理。<ref name=":0" /><ref name=":1">{{Cite web|title=阿美族傳統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花蓮荳蘭部落(Natawlan)為例__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影像系統|url=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allcdr&s=id=%22G0087259006%22.&searchmode=basic|work=thesis.lib.nccu.edu.tw|accessdate=2019-05-05}}</ref> == 部落由來 == 那荳蘭部落(Natauran)是南勢阿美(又稱奇萊阿美)的傳統部落,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世紀,而文獻中,最早詳細記載的則是周鍾瑄領銜編纂的《諸羅縣志》,範圍上是指以宜昌村、南昌村、北昌村、稻香村、滕安村、永安村為主的區域,後來迭經變化,目前指的是南昌村及宜昌村等二個行政區域,但是不論是各項歲時祭儀活動如捕魚節、運動會、成年禮及豐年祭活動,均是由該二村的部落族人共同辦理,也是吉安鄉阿美族部落群居人數最大聚集的部落。晚清以前,部落是一個與外界隔離,內部自行拓展的部落,後受到「加禮宛」事件的影響,不少薩奇萊雅族人曾遷入此居住,人口激增下,使得本社耕地不足,不少族人往光榮、月眉、水璉一帶遷居。<ref>[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4.asp?City_No=19&TA_No=7&T_ID=1735 部落由來],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ref> == 阿美族文物館 == 部落內之阿美文物館在日本時期為荳蘭[[神社]]所在地,更早則是部落會所所在地。 早先,娜荳蘭、薄薄、里漏三個部落會在阿美文物館所在地共同舉辦祭儀,由年齡階層(阿美語:selal)的青年聯合[[獵首]],再將獵得之人頭懸掛於會所前的[[雀榕]]樹上,成為豐年祭、成年禮舉行的地點。 日本時期,統治當局在當地興建「荳蘭神社」。[[皇民化運動|皇民化]]時期,部落族人也在此舉辦[[神道#神前结婚式|神前結婚式]]、[[相撲]]比賽,是重要的集會場所。 二[[戰後台灣|戰後]],神社所在地被改成部落的運動公園,部落一些大型活動仍在此舉辦。 2001年10月,[[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當地在神社舊址處興建文物館及多功能活動中心;該場館即現今之「阿美族文物館」,館外存有「先祖祭[[紀念碑]]」。<ref name=":0" /><ref name=":1"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荳蘭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