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66.1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莫桑比克海峡 的原始碼
←
莫桑比克海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File:莫桑比克海峡.jpg|缩略图|居 右| 3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src=tab_www&correct=%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ancestor=list&cmsid=d95fce6773e19f2d272572e766b40f37&cmras=0&cn=0&gn=0&kn=0&fsn=80&adstar=0&clw=250#id=10c8c38af4fb934e0085b28294c3ec51&prevsn=620&currsn=680&ps=723&pc=60 原圖鏈接]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3082514833/b7bb719101900kldd?from=finance 来自 新浪网]]] '''莫桑比克海峡'''(Mozambique Channel,[[葡萄牙]]语作Canal de Mocambique) 是西印度洋的一条水道,东为[[马达加斯加岛]],西为莫桑比克。[[科摩罗群岛]](Comoro Archipelago)横列海峡北端,印度礁和[[欧罗巴岛]]位于海峡南口。<ref>[https://dict.youdao.com/search?q=bk:%E5%8D%B0%E5%BA%A6%E7%A4%81 印度礁], 有道搜索, </ref> 莫桑比克海峡全长1670千米(一说176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呈东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峡两端宽中间窄,平均宽度为450千米,北端最宽处达到960千米,中部最窄处为386千米。 峡内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与南端超过3000米,中部约2400米,最大深度超过3500米,深度仅次于[[德雷克海峡]]和[[巴士海峡]]。峡内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炎热多雨,夏季时有因气流交汇而产生的飓风。 有莫桑比克暖流南下,气候湿热。多珊瑚礁。赞比西河从西岸注入。为东非重要航道,两岸港口有[[马任加]](Majunga)、[[图莱亚尔]](Tulear)、[[马普托]](Maputo)、[[莫桑比克和贝拉]](Beira)。莫桑比克海峡地处热带,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终年炎热多雨。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中文名称|| 莫桑比克海峡|| 外文名称 || Mozambique Channel || 全长 || 1670千米|||| |- |走向 || 呈东北斜向西南 || 气候 || 热带气候 || 连接陆地 || 非洲大陆与马达加斯加岛 || 流速 || 51-67厘米/秒 |- |} ==形成原因== 据地质学家研究,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 莫桑比克海峡地图 后来在东非地壳运动时发生断裂并与非洲大陆分离,岛的西部下沉,形成的巨大地堑海峡。才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 ==水文== 海峡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时盛行东南风。在偏东风作用下,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西流遇非洲大陆后自北而南沿东非海岸浩浩荡荡流进莫桑比克海峡,称莫桑比克暖流,海流主要受莫桑比克海流控制,流到非洲大陆东岸后转向南,并沿莫桑比克海岸南下,流速为51-67厘米/秒。 南赤道流的另一分支,从马达加斯加东岸南下,过了圣马里角后转向西,又分为两支:主流与莫桑比克海流相汇合,成为[[厄古勒斯海]]流;另一支流沿海峡中轴北上,流速为36-57厘米/秒,到海峡北口,又与南赤道流-莫桑比克海流汇合,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 12至翌年6月,这支北上海流在马达加斯加西岸形成一系列逆流,成为季节性的马达加斯加西沿岸流。由于莫桑比克海流的存在,海峡表层,终年有一高温水舌沿大陆海岸由东北伸向西南。 月平均水温,2-3月最高,大部分水域在28℃以上;8月最低,由南向北,约在22-25℃之间。水温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层化现象,温跃层随季节而变。 4月,跃层深度为50-200米,温度梯度为0.1℃/米;到10月,深度增至400-700米,梯度减弱为0.02℃/米。 海峡中部受两岸径流的影响,表层盐度较低,约35.1-35.4。深层以200米层为最高,南端可达35.6以上。因而在50-100米层出现较强的密度跃层。透明度中部较大,达40米。南北两端较小,各为25米和35米。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差南北两端较小,东西两岸较大。大潮潮差,南北两端均3米左右,东岸的马任加和西岸的莫桑比克分别为5.2和4.8米。平均海平面以南半球的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振幅约8-10厘米。 溶解氧以600米层为最高(在5.0毫升/升以上),表层次高(约5毫升/升)。1200米层最低,南部为0.40毫升/升,北部不到2.5毫升/升。相反,磷酸盐中的磷和硝酸盐中的氮,以1200米处最高,各处2.2-2.6和30-35微克-原子/升,表层和近表层最低,各为0.2和低于10微克-原子/升。但有机磷多集中于近表层。 ==地质== 海峡两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海底由戴维海岭、莫桑比克海盆、马达加斯加边缘台地和科摩罗海盆组成。戴维海岭纵贯海峡中部。 海岭的西南面为莫桑比克海盆,因有戴维海岭的屏障,海盆北部沉积物较厚,南部则较浅。海峡底部的沉积物随地形而不同。东西两侧陆架以沙为主,从陆架往外到2000米等深线处,以粉沙为主,中部2000米以上的深海主要为粉沙质粘土。 ==气候状况== [[ File:莫桑比克海峡1.jpg|缩略图|居3右| 3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src=tab_www&correct=%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ancestor=list&cmsid=d95fce6773e19f2d272572e766b40f37&cmras=0&cn=0&gn=0&kn=0&fsn=80&adstar=0&clw=250#id=78664d2ad8abba9612bc08903f5a3d10&prevsn=680&currsn=740&ps=782&pc=59 原圖鏈接] [https://www.sohu.com/a/133561980_611198 来自搜狐]]] 海峡属热带气候,位于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脊和赤道低压之间,受东南信风控制,并受北印度洋季风影响。 南部,全年盛行东南信风,风力稳定,月平均风速在6米/秒以上。北部,12至翌年2月,受北印度洋冬季季风影响,盛行东北风,月平均风速为5-6米/秒;3月和11月,风向多变,风力较小;但7-8月可达7-8米/秒。 海峡终年少大风,6级(10.8-13.8米/秒)以上大风频率不到10%,8级(17.2-20.7米/秒)大风频率仅1%。12至翌年3月有热带气旋过境,但为数甚少。 气温北高南低,2月分别为28C和27℃,8月为25℃和22℃。 气温年较差南大(5℃以上)北小(不到4℃)。年降水量北多南少。东北岸的马任加为1553毫米,海峡南部的尤罗帕岛为553毫米。西岸的克利马内为3000毫米,马普托为750毫米。降水量1-2月最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8-11月最少。 ==自然资源== 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是硅藻,以努贝西岛附近为最多。其次是[[甲藻]]和颗石藻,后者多分布于海峡的南北两端。<ref>[http://www.leadingtec.cn/coccolithophores.html 颗石藻],光语生物科技, 2018 年 2 月 18 日</ref>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7-9月一般不超过10毫升/米(以0-200米垂直网每平方米计算),10-11月海峡中部和西北部为10-20毫升/米。主要种类有挠足类和端足类[[甲壳动物]]、[[磷虾]]、有壳翼足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北部多于南部,各为15-20和3-5克/米。莫桑比克海峡全为远洋性鱼类渔场,东北部为近岸鱼类渔场。金枪鱼产量为印度洋最高产区之一。 在赞比西河口附近陆架上,表层沉积物含3%的重矿物,砂矿中含1.4%的低质钛。马达加斯加的西岸中部和西南近海还有磷盐岩和石油。 ==经济地位== 仅马达加斯加在2007年外国入境游客人数就达到344000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欧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000个,各种国家公园共接待游客99万人次。莫桑比克海峡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交通要道== [[ File:莫桑比克海峡2.jpg|缩略图|居 右| 3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src=tab_www&correct=%E8%8E%AB%E6%A1%91%E6%AF%94%E5%85%8B%E6%B5%B7%E5%B3%A1&ancestor=list&cmsid=d95fce6773e19f2d272572e766b40f37&cmras=0&cn=0&gn=0&kn=0&fsn=80&adstar=0&clw=250#id=6ae9a154b8641ea4f569d83e85543541&prevsn=1160&currsn=1220&ps=1245&pc=57 原圖鏈接] [https://m.sohu.com/a/245795705_160291 来自 搜狐]]] 早在10 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就经过莫桑比克海峡,来到莫桑比克地区建立据点,进行贸易。莫桑比克海峡是从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波斯湾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要通过这里运往欧洲、北美,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它更是欧洲大陆经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东方去的必经之路。 苏伊士运河开凿,一些巨型油轮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而需从该海峡通过,海峡的平均宽度有450千米,北端最宽处达960千米,最深点为3533米,仅次于[[德雷克海峡]]和[[巴士海峡]]。因为莫桑比克海峡既宽又深,所以能通过巨型轮船。 从波斯湾驶往西欧、南欧和北美的超级油轮,都是通过这条海峡,再经好望角驶往各地,因此它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 莫桑比克海峡地处热带,莫桑比克暖流处北向南流,终年炎热多雨,海中多珊瑚礁。海峡北口中部的[[科摩罗群岛]]和西南岸的[[马普托港]](属莫桑比克),都是船运的战略的要地。<ref>[https://swgwsm.51240.com/weishimehaizhonghuiyoushanhujiao__xswgwsm/ 为什么海中会有珊瑚礁], 查讯网, </ref> ==殖民历史== 早在10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就经过莫桑比克海峡,来到莫桑比克地区建立据点,进行贸易。13世纪,海峡地区曾经建立过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马卡兰加帝国。明初郑和下西洋也曾到过莫桑比克海峡。 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莫桑比克海峡历来为殖民者所垂涎。从16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染指该地区,之后,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沦为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 为了扩大殖民利益,葡法两国分别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修建了大量港口,包括东岸马达加斯加的[[马任加]]、[[图莱亚尔]],西岸[[莫桑比克]]的[[马普托]]、莫桑比克城、[[贝拉]]、[[克利马]]内等。 其中,莫桑比克城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发现时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经在海上交通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从该港口出发,铁路与非洲内陆的铁路网相连接,可以横贯非洲大陆南部,直抵安哥拉位于大西洋岸边的港口。 这不仅使得莫桑比克海峡成为沟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峡地区成为殖民者向东非和亚洲侵略扩张的基地。 [[File:2016032.jpg|缩略图|居 右| 3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5%A4%A7%E8%A5%BF%E6%B4%8B&src=tab_www&correct=%E5%A4%A7%E8%A5%BF%E6%B4%8B&ancestor=list&cmsid=ceb26a43f8199644dd6ebc483418e35e&cmras=1&cn=0&gn=0&kn=0&fsn=80&adstar=0&clw=250#id=6c69d72121c6db6a7402a350fe222e42&currsn=0&ps=71&pc=71 原圖鏈接] [https://lxs.cncn.com/54322/n543494 来自 欣欣旅游]]] ==发展现状== 为了获得独立,海峡地区的人民进行了几个世纪英勇顽强的斗争,马达加斯加于1960年6月26日宣告独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于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海峡北端的科摩罗群岛也于1975年7月6日正式独立,海峡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 ==海峡两岸== ===两岸国家=== 莫桑比克共和国、马达加斯加 ===两岸港口=== [[马任加(Majunga]])、[[图莱亚尔]](Tulear)、[[马普托]](Maputo)、[[莫桑比克和贝拉]](Beira) ==两岸地形== 海峡两岸地形复杂。马达加斯加岛的西北岸为基岩海岸,蜿蜒曲折,穿插着珊瑚礁和火山岛。莫桑比克北部海岸,为犬齿形侵蚀海岸。由此往南,海峡两岸都为沙质冲积海岸,发育着沙洲和河口三角洲。唯独赞比西河口两侧,为红树林海岸。<ref>[https://www.tuliu.com/read-59257.html 河口三角洲什么意思], 土流网,2017年07月24日</ref> '''视频---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巨轮可以全年通航 ''' {{#iDisplay:page/p0822kev6dq |480|360|qq}}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亚洲史地总论]][[Category:760 非洲史地总论 ]][[Category: 750 美洲史地总论]][[Category: 740 欧洲史地总论]][[Category: 770 大洋洲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莫桑比克海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