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3.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的原始碼
←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莱顿弗罗斯特效应1.gif|缩略图|莱顿弗罗斯特效应[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520582349&di=3f1417bb7e69f3ec49fee05b092d8dd9&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q_mini%2Cc_zoom%2Cw_640%2Fupload%2F20161111%2F3715e8e1dfb345cb92a0e915e8c6ba94.gif 原图链接][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520582349&di=3f1417bb7e69f3ec49fee05b092d8dd9&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q_mini%2Cc_zoom%2Cw_640%2Fupload%2F20161111%2F3715e8e1dfb345cb92a0e915e8c6ba94.gif 图片来源百度网]]]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Phenomenon)是指[[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而仅仅在其上形成一个[[蒸气层]]的现象,由[[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在1756年发现。 '''中文名''':[[莱顿弗罗斯特现象]] '''外文名''':[[Leidenfrost Phenomenon]] '''提出者''':[[莱顿弗洛斯特]] '''提出时间''':[[1756年 ]] '''应用学科''':[[物理学,热力学]] ==发现背景== 1756年有一位名叫[[莱顿弗罗斯特]]的[[科学家]]在一把烧的通红的铁勺上滴上一滴水珠,水珠竟然悬浮起来并持续30秒,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水滴能够悬浮起来的原因在于,接触炙热的铁勺后,水滴底部立即形成一层水蒸气,把水珠与铁勺隔开,就使得水滴悬浮起来,悬浮起来的水滴暂时不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减慢了汽化速度,因此悬浮可以持续30秒,这就是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此现象说明当含水量较多的液体遭遇极度炙热时就将化作一层绝缘的气态防护层。当你用湿手指掐灭蜡烛时正是依靠着这层蒸汽层的保护。只要有充分的条件,人人都可做到这点(就如同有了防火墙一般)。<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97733/e8d8ensY_3cE-UbZz22SYbjwDopgd_P_GWoN9U5uEeLvISzjtvLLTRzibrSOPxpOIbqB3rvo1MlXTN47Ml-pj7NupkyggiAMWghS4tZezaADH4aqAfM | .央视网.2014年11月18日,引用日期2017-08-17] </ref> [[File:莱顿弗罗斯特效应2.jpg|缩略图|莱顿弗罗斯特效应[https://t7.baidu.com/it/u=730211081,2657597757&fm=193 原图链接][https://t7.baidu.com/it/u=730211081,2657597757&fm=193 图片来源百度网]]] ==现象== 把水滴落在滚烫的铁板上,假如[[铁板]]的温度仅高于水的沸点(100°C),水会发出嘶嘶声并迅速沸腾。但当铁板到达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 point)时,水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水珠]]会在铁板四处滚动,并缓慢地逐渐蒸发,反而令水珠可以存在更久。 在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下,[[水珠]]中跟铁板接触的部分会迅速沸腾形成水蒸气,与此同时水珠尚保持液体的状态,由于水蒸气的传热比液体水慢得多,蒸气层阻隔水直接接触滚烫铁板并大大降低水滴沸腾的速度。 水的莱顿弗罗斯特点会随着水中含有的杂质、滚烫物件的材质、水的温度等而改变,粗略量度下水在平底锅的莱顿弗罗斯特点为约193°C。 [[厨师]]在预热锅子时,只要落下几滴水看会否形成水珠,便可得知锅子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仪式,参加者会先沾湿双脚,由于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令水不会快速升温,使得热不容易传到人们的脚,即使人们走在火堆之上,只要不长时间接触炭火,也不易被烧得火红的炭火烫伤。另外,依照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原理,液态氮会在手上迅速沸腾并形成隔热层,防止手冻伤,因此便可徒手触摸液态氮。《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亦曾在节目中利用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尝试把手沾湿后放进烧熔的铅里。 ==理论== 莱顿弗罗斯特点标示出了进行稳定之膜态沸腾(film boiling,参见boiling)所需之最低温度,指的是在沸腾曲线上热流(heat flux)达最低之一点,同时,液体与热烫表面之接触面完全为蒸气层(vapor blanket)所覆盖,而此时从热烫表面向液体所进行之热传导是透过此蒸气层以传导(conduction)及辐射(radiation)的方式完成。 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观察到,当热烫表面上的小水滴四处跳动时,水滴的蒸发速度缓慢。随着表面温度再度提高,热辐射的效应会变得比热传导更为显著,因此这时再提高温度,热流会上升。一水平表面之热流最低点可由Zuber's equation推导而来 其数值是由饱和温度所决定。其中C为Zuber常数,于适当的压力之下大部分的液体C值约为0.09。 [[File:莱顿弗罗斯特效应3.jpg|缩略图|莱顿弗罗斯特效应[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065063165,253480869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065063165,253480869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应用== 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知名人士参与。看着视频中挑战者被一桶桶冰水迎头浇下,即使作为旁观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彻骨奇寒。然而,这项挑战对于常年居住在寒冷地域的俄罗斯居民来说却似乎是“小儿科”了,近日就有一名来自“战斗民族”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冰桶挑战”的升级版——“液氮挑战”。 克拉斯诺雅茨克州34岁的Anton Konovalov在一家生产液氮的化工厂工作。在他近日上传的一段视频中,他用一桶液氮迎头浇下,这种液体的温度达到零下195度。 为验证桶内液体的真实性,Konovalov还将一根树枝伸进桶中,可以看到,树枝立刻被冰封,并很轻易地在他手中被碾成了碎片。 然而被如此寒冷液体浇下后,Konovalov却只是摇了摇头,虽然很冷,但完好无损。为确认他确实安然无恙,他的朋友们还上前触碰他的脸颊,可以看到Konovalov的皮肤依然是柔软的,而后者却对着镜头哈哈大笑。<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97733/163eSeRruO2hAc_g9l07KmGyhQy_wvMCQBr9lvdDpWOM0RZWwxXmI_3UvPYRU4pLwRInkj76X20X1kmywNGXOWJsroiTnw9jbZRV8tOY3V0zsXphlg | .中国网.2014-11-18,引用日期2014-11-18] </ref> ==视频== ==别被高价“无涂层不粘锅”忽悠了!李永乐老师讲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iDisplay:d09350axh95 | 560 | 390 | qq }} {{#iDisplay:z30255jm86w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