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41.2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菲利普·哈尔斯曼 的原始碼
←
菲利普·哈尔斯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菲利普·哈尔斯曼.jpg|缩略图|right|[https://imgwww.heiguang.net/uploadfile/2019/0411/20190411101551878.jpg 原图链接][http://www.heiguang.com/news/hydt/20190411/79884.html 图片来源于黑光网]]] [[File:菲利普·哈尔斯曼1.jpg|缩略图|right|[http://n1.itc.cn/img8/wb/smccloud/recom/2015/11/14/144745772035884676.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41710857_167342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File:菲利普·哈尔斯曼2.jpg|缩略图|right|[http://n.sinaimg.cn/sinacn/w513h670/20180207/59b6-fyrhcqz5413067.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08341596_17df7885c001004qlt.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File:菲利普·哈尔斯曼3.jpg|缩略图|right|[http://n.sinaimg.cn/sinacn/w400h599/20180306/256d-fxipenn8502276.jpg 原图链接][https://k.sina.cn/article_6052121426_p168bc0b52027004g8n.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 '''哈尔斯曼'''Halsman(1906—1979)[[美国]]摄影大师。他的黑白肖像摄影,达到摄影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摄影的典范。1906年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市,青年时代的哈尔斯曼,曾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学过三年电气和机械,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在[[纽约]],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简介== 菲利普·哈尔斯曼从十五岁接触摄影,他对人物面孔的着迷未曾改变,他是摄影史上为数不多的、一生仅以人物肖像为拍摄题材、并载入史册的摄影师。在谈及自己摄影开端时哈尔斯曼说:“我试图描绘他们的面孔,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摄影生涯起源于此,这种对于人物面孔的迷恋始终驱使着我,我看到每一张面孔似乎隐藏着或显现出另一个人的秘密。于是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闪现”,成为了我人生的目标和热忱”。 1941年为了躲避战争,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哈尔斯曼得到了美国总统的特批,移民到美国,很快他就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艺术土壤并生根发芽,他在与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导演[[希区·柯克]]、钢琴家鲁宾斯坦、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演员[[玛丽莲·梦露]]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的精英们一次次的合作中,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他的作品曾经101次登上当时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杂志的封面,也是该杂志封面使用次数最多的摄影师。在哈尔斯曼看来,面孔的另一重含义则是“面具”,如何让被拍摄者卸下面具,亦或如何想办法透过这幅面具而为灵魂造像,这才是他所追求的拍摄真谛。在他著名作品《跳跃》系列中,“当人们跳起来的时候会卸下包袱,甩掉伪装,露出本来的自我”。在他镜头中,许多人的形象,也被后世作为其“标准照”而铭记。“一张真正的肖像照片应该在今天,亦或一百年之后都能表明这个人的外貌与内心。”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构筑灵魂的模样,也是他对于摄影史上肖像摄影的发展所做出的意义和贡献。<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08341596_17df7885c001004qlt.html 奇思妙想,构筑灵魂的模样——菲利普·哈尔斯曼肖像摄影展]2018-06=2-07 来源: 新浪网</ref> ==成就== 哈尔斯曼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他的人像摄影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在美国摄影界享有很高声誉。 1945年,任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推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他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美国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1942年到1970年之间,选用哈尔斯曼拍摄的肖像照片做封面,达101张之多,创该杂志出版以来最高记录。他为[[斯蒂文森]]、 爱因斯坦和[[斯坦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制在[[邮票]]上大量发售。 除了摄影之外,哈尔斯曼还经常讲课和演说。他一生出版了六本有关摄影的书籍和画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尔斯曼论摄影意念的产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尔斯曼的透视眼光》。 ==艺术特点== 菲利普·哈尔斯曼的一生拍摄的作品几乎都离不开人,拍摄不同的名人可能是他摄影强有力的推动剂,他不在乎过多的技巧,提倡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探寻拍摄对象的心理或者实现自己思想的表达,摄影是他艺术表达的工具。<ref>[http://www.heiguang.com/news/hydt/20190411/79884.html 菲利普·哈尔斯曼,他的摄影是肖像经典的标志…]2019-04-11 来源: 黑光网</ref> 哈尔斯曼说:“对我来说,摄影可以让我有种想去死的感觉,也能充满着无尽的乐趣。使用镜头去尝试捕捉那些扑朔迷离的真相时常是很累人的活儿。而使用想象去创造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画面像是个有趣的游戏。当我观察达利的作品时,这样的游戏乐趣尤为强烈,我也很享受。我们就像彼此的帮凶,当我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想法时,我会去征求他的意见,并将他作为我摄影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一般对待。这种交错的刺激感一直在持续。” 我们在研究人像摄影如何用灯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灯光不仅仅是为了把人脸照亮,而是要用光线来强调人物的个性和气质。也因为身份、性格、性别的不同,我们更需要对人本身有足够的了解。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说人像摄影师要能有调动拍摄对象的能力。 哈尔斯曼一生中拍了许多的人,他不会固定的用一种方法拍摄人物肖像而是为了反映人物本身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他拍摄的人各式各样。大家熟知的很有意思的就是一组关于“跳跃”的照片,人物在蹦跳中为了保持身体的平横,往往会忘掉平时外在的“包装”,露出她天真活泼的本性。 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正如他于1972年的《视觉与洞察》一书中,是这样描绘他的拍摄对象艾伯特· 爱因斯坦:“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不是一张真实的肖像,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也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 视觉图像的创造。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一张空的照片成为一张视觉上有意思的图像,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照片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目标也是高难度的。摄影师探究的是内心最深处,镜头只能看到表面……” ==參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攝影師]]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菲利普·哈尔斯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