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96.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萊辛頓和康科德戰役 的原始碼
←
萊辛頓和康科德戰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br><img src=" https://salinabakerauthor.files.wordpress.com/2017/08/pitcairn.jpg?w=498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alinabakerauthor.com/category/the-battles-of-lexington-and-concord/ 圖片來自salinabakerauthor.com]</small> |}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是[[英國陸軍]]與北美民兵之間列星頓地的一場武裝衝突,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戰後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便決議成立大陸軍武裝起義。 雖然美國[[參議院]]在1908年通過決議,將[[鄧莫爾伯爵]]的戰爭(Lord Dunmore's War)的|[[快活角戰鬥]](Battle of Point Pleasant)定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但美國社會普遍仍視列星頓和康科德之戰為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ref>[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z?r102:S01NO1-421: 第102屆國會提及1908年第60屆國會參議院的決議案] thomas.loc.gov </ref>衝突發生於[[波士頓]]西部鄉鎮。 ==簡介==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源於[[英國]]的一次軍事行動。[[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將軍下令派軍到[[康科德]],繳收當地火藥及武器,並緝捕[[反叛者]]首領[[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 然而由於行動計劃事洩,使叛逆民兵有所提防。後來,英軍啟程前往康科德,於途經[[列星頓]]時遭遇民兵,雙方擦槍走火。民兵敗逃後,英軍繼續西進,並成功進入康科德,但部份英軍在北橋遭遇前來增援的民兵。雙方再一次意外走火,但英軍因戰術失誤而潰敗後撤。當英軍沿舊路返回時,不斷遭到增援的[[急召民兵]]狙擊。 英軍返抵波士頓以北的[[查爾斯鎮]]後,民兵開始[[圍攻波士頓]]。戰後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議決以武力維護殖民者的自由,在一年後終於走上獨立建國之路。 == 事件背景 == [[英國國會]]通過《[[強制法案]]》後,美州殖民地與英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日益惡化,其中以[[波士頓]]地區的反抗最為嚴重。1774年9月,[[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收繳一座並非屬於反叛者的倉庫火藥,竟在波士頓外引發戰爭恐慌,視為[[火藥危機]]。 [[第一次大陸會議]]恰好在火藥危機後數日召開,會後十二州與會者([[佐治亞州]]未有派員出席)通過決議案,指斥《強制法案》違反[[英國憲法]],鼓吹殖民地中止對英貿易,為麻薩諸塞成立新自治政府,並聯署要求英皇[[喬治三世]]結束封鎖波士頓,修正國會殖民政策。叛逆者在同年10月於波士頓西郊[[康科德]]成立[[麻省地區議會]](Massachusetts Provincial Congress),由[[約翰·漢考克]]出任議會主席,成為麻薩諸塞事實上的有效政府。蓋奇的有效管轄範圍僅限於波士頓一地。 面對殖民地公然違抗英國權威,英國政界的反應各有不同。蓋奇因著自身的信念與職責衝突而搖擺不定。他在美州已定居超過二十年,妻子也是於美州成長的殖民者。身為麻薩諸塞總督,蓋奇對殖民者爭取自由深感同情,並未以武力取締[[自由之子]]等革命組織;然而同時身兼北美英軍總司令,蓋奇又有責任落實國會通過的《強制法案》以及鎮壓指令。 [[英國下議院]]議員[[埃德蒙·伯克]]形容蓋奇的職責矛盾,猶如「要一個英國紳士去說服另一個英國紳士支持奴隸制度,根本所託非人」。前[[英國首相|首相]][[老皮特]]也主張國會稍作讓步,建議把蓋奇及其駐軍調離波士頓,並限制國會向殖民地的徵稅權。不過國會最終選擇了[[諾斯勳爵]]主張的強硬手段,以恢復英國統治權威。 1775年2月9日,國會宣佈麻薩諸塞為叛亂狀態,准許蓋奇以武力恢復正常管治,並指令派軍緝拿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等叛黨首腦。指令經[[殖民地部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達特茅斯伯爵]](William Legge, 2nd Earl of Dartmouth)送出,在4月14日為蓋奇收悉。 == 英軍與殖民者準備 == 蓋奇收到倫敦指令後,再次決定秘密行動。4月18日上午,蓋奇先派出[[第5步兵軍團]]的20名哨兵,到波斯頓外四處詢問漢考克及亞當斯所在地。下午蓋奇則向[[法蘭西斯·史密斯]](Francis Smith)下達出兵命令,同時交附一指令信,叮囑史密斯要在士兵離城後方可拆開信件。信件寫有士兵行軍的目的地康科德,目標為徵收所有軍火,並特別告誡英軍要保持紀律。 然而蓋奇的行動早已洩密。反叛者透過倫敦的線人,早在3月底已經得悉國會要緝拿漢考克及亞當斯,故此兩人在4月8日前已經逃到列星頓避難,城內的反叛領袖只有[[保羅·列維爾]]及[[約瑟·瓦倫]]醫生兩人。另外,縱然蓋奇在18日晚前,都沒有將軍事行動告知其他英軍軍官,瓦倫醫生卻早已得悉英軍計劃,並在18日晚警告列維爾,指英軍將在19日前往康科德搜索武器。雖然沒有確實證據,但不少猜測(包括蓋奇本人在內)都認為線報是來自蓋奇的夫人[[瑪加烈·蓋奇]](Margaret Kemble Gage)。 雖然康科德大部分的火藥及武器早已搬走,但列星頓及波士頓的周邊鄉鎮,卻未有準備。是故,18日晚列維爾與另一志士[[威廉·道斯]](William Dawes)決定快馬出勤,警告四周鄉鎮民兵,而[[老北教堂]]也在傳訊中有一定功勞。半夜列維爾及道斯抵達列星頓,與漢考克等交待形勢後,便與另一志士[[塞缪尔·普雷斯科特]](Samuel Prescott)前往康科德。雖然漢考克等人先後安全逃到[[伯靈頓]]及[[比勒利加]](Billerica),但列維爾卻遭英軍巡哨俘虜,道斯意外墮馬,只有普雷斯科特突圍繼續前往康科德。各地鄉鎮以教堂鐘聲、鳴槍等方法開始召集民兵,並派出更多快馬知會其他鄉鎮。 == 英軍出發及援軍準備 == 18日晚上,蓋奇在總督府召集高級軍官會議,宣佈明日將有軍事行動。行動總指揮為史密斯中校,副官為[[約翰·皮特凱恩]](John Pitcairn)少校。英軍一共出動約700人,分別由駐波士頓的英國陸軍及[[皇家海軍陸戰隊]]11支軍團抽調,編組成10個步兵連(皮特凱恩指揮)及11個[[擲彈兵]]連(Benjamin Bernard,[[班傑明·班納]]中校指揮)。 由於各個步兵連由不同軍團抽調,故此士兵之間默契較差,連負責指揮的上尉也屬志願性質。會議在8時30分結束後,[[珀西伯爵]](Hugh Percy,後襲父爵為第二代諾森伯蘭公爵)上校混入[[波士頓公園]]的人群,發現波士頓市民已在議論英軍的不尋常動向。其中一個說法稱,珀西遇到一個人說「英軍肯定找不到他們想找到的東西」。珀西隨即追問英軍目標為何,該市民竟可答出「康科德的火炮」。珀西即時趕回總督府報告軍機洩密,蓋奇大驚之下,才下令截查民兵信使離城,其時列維爾等早已出走。 晚上10時,英軍在波士頓公園西部集結,但卻遭逢連串延誤。史密斯中校因故遲到,而英軍又沒有準備恰當的渡船橫過[[查爾斯河]]。當英軍在19日半夜於[劍橋]]登陸時,更要在水深至腰處步行上岸,並卸載裝備。當英軍路過孟努多美(Menotomy,今[[阿靈頓]])時,波士頓城郊的警號槍聲已此起彼落,行動肯定曝光。凌晨3點史密斯命皮特凱恩先帶6個步兵連急行軍往康科德,到4點左右派遣信差要求波士頓增派援軍。 不過,英軍的增援部隊遇上諸多問題。在凌晨4點,蓋奇已經下令召集援軍待命,但出於保密考慮,只送出了一封命令狀予第1旅的負責軍官。結果該命令狀被軍營僕人擱於書桌之上,久久未有拆開。5點史密斯的求援信送抵總督府,蓋奇隨即下令第1旅的第4、第23及第47步兵軍團,以及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召集,但這些命令狀同樣只有一份,陸戰隊的命令狀更送到了出征在外的皮特凱恩辦公室。結果到早上8點45分,珀西伯爵帶領的1,000人增援部隊才離開波士頓,其時民兵已與英軍交火。珀西伯爵也沒有聽取軍官建議多帶彈藥,結果每名士兵只有36發子彈,兩門火炮也沒有後備炮彈。蓋奇得悉後特意派彈藥馬車趕往增援,卻在中途遭民兵埋伏報銷。 == 列星頓之交火 == 日出後,皮特凱恩的步兵連率先抵達列星頓,並遭遇[[約翰·帕克]]帶領的約80名民兵,以及一群圍觀人士。與後世流傳所不同,帕克帶領的只是普通編制的民兵,而非經過特訓的[[急召民兵]]。帕克下令民兵在道路右邊的草地排成巡遊陣列,不得阻塞通往康科德的道路,亦不可在英軍開火前擅自射擊;皮特凱恩也無意與民兵糾纏,同樣下達了不得擅自射擊的命令。然而一位陸戰隊上尉恐於行進時暴露側翼,擅自帶隊離開道路,轉右恫嚇民兵,意圖迫使對方繳械,令民兵排出作戰陣列。皮特凱恩隨即帶部隊從後趕上制止,而史密斯的部隊則尚未抵達。 雙方對恃之初,英軍有軍官走出陣列,下令民兵即時解散,並交出武器。帕克即時下令民兵解散,而皮特凱恩與帕克也繼續下令士兵不得開槍。然而帕克當時正為[[肺結核]]所苦,聲線沙啞,部分民兵根本聽不到命令,故此撤退時有所遲疑,也沒有人交出武器,雙方繼續互相喝罵。混亂之間,突然傳出槍聲,前鋒英軍認為遭到民兵射擊,隨即向民兵齊射,然後以刺刀衝鋒,而民兵則四散而逃。衝突過後民兵共有8人死亡,10人受傷。死者包括民兵領袖[[艾薩克·戴維斯]](Isaac Davis)。英軍則只有1人受傷。 引發衝突的槍聲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總括而言,連串誤會、意外以及英軍失去紀律,是引致交火的原因,雙方指揮官起初都沒有交戰意願。位處後方的史密斯聽到槍聲,旋即策馬趕往前線,並下令鼓手即時奏樂集合士兵,繼續行軍。 == 康科德的徵收行動與北橋戰事 == 康科德與[[林肯]]的民兵在19日早上已於康科德聚集,並得悉列星頓已有衝突爆發。然而民兵起初卻未能達成防守共識,一支約250人的民兵曾意圖增援列星頓,但看到英軍近700人的部隊迫近時撤退。最後[[詹姆斯·巴萊特]](James Barrett)決定帶領民兵撤出市鎮,橫過北橋,到後方一座山丘待命。 8時左右,英軍進入康科德,並兵分多路。史密斯派1個擲彈兵連防守南橋,以及7個步兵連進佔北橋。前往北橋的步兵連,有4隊繼續沿路西行,前往搜索[[巴萊特農莊]](Barrett's farm),留下[[瓦爾特·萊利]](Walter Laurie)上尉的2個步兵連看守歸路,以及1個步兵連到橋上防守。前往農莊的步兵連沒有遭遇民兵,但當萊利從後抵達時,發現北橋山丘上已有超過400名民兵聚集,而寡不敵眾的英軍更在射程範圍之內。結果萊利即時派人要求史密斯增援。 此時英軍正在康科德及農莊四周搜查火藥,並銷毀了三門大炮、焚燬少量炮座、將近百桶的麪粉、腌製食物及550磅的子彈倒進儲水池。英軍在鎮內的紀律較早前嚴謹,在焚燬炮座後協助居民撲滅火災,而且還為士兵飲食付費。結果英軍的友善反遭村民利用,故意延誤其搜索。 當巴萊特看到市鎮冒煙,而防守北橋的士兵卻只有3個連,便決定帶軍推進,到接近山腳的地方列陣,而看守歸路的2個英國連則被迫退到橋上。巴萊特與陸續增援的民兵領袖商討後,下令民兵走向北橋,迫使英軍撤到橋後。此時雙方指揮官都沒有下達射擊命令,但萊利卻錯誤下令英軍在橋後排成巷戰射擊陣列,引致英軍混亂;後方一個英軍上尉雖知道新陣列會過於擠擁,而下令側翼散開,但其部下卻來自不同軍團,結果只有數人從命。混亂之中,英軍有數人意外走火,使其他英軍誤以為可以開火,旋即向民兵齊射。民兵隨即在有利地形反擊,並重創英軍,使之即時潰退。 == 英軍撤退與民兵追擊 == 英軍的開火與後撤造成民兵短暫混亂:大部分人都沒有預計會與英軍交火,更不敢相信英軍竟然敗逃。部分民兵起哄追擊,部分則選擇自行解散返鄉。巴萊特花上一段時間才重整民兵,將部分人調回山上防守,然後派[[約翰·巴翠克]](John Buttrick)帶軍橫過北橋,並以一座小丘上的城牆作掩護,排列民兵。 當史密斯聽到北橋的槍聲後,才收到萊利要求增援的信息,隨即親自帶2個擲彈兵連前往增援,中途遇到潰散的3個步兵連。此時史密斯與巴翠克均可看到對方部隊,但雙方都沒有下令開火,史密斯更只帶數個軍官走出陣列觀察。11時30分,農莊的4個步兵連行軍返回康科德,途中路過戰場,並在民兵監視下返回鎮內搜索。全軍更在進食午膳後,才離開康科德,使民兵有更多時間準備伏擊。離開時史密斯特別派出側翼部隊沿山行軍,以保護主軍部隊。 當史密斯帶軍返回波士頓時,各路民兵已於沿路準備就緒。英軍東行約兩公里後,在瑪利安角(Meriam Corner)走過窄橋。當側翼與主軍都橫過橋樑時,來自[[雷丁]](Reading)的民兵在北面山頭開火。還火後英軍繼續向東撤退,並再分成兩支部隊前進。英軍路過布魯斯山(Brooks Hill),山上的森林共有500名來自[[切爾姆斯福德]](Chelmsford)的民兵,再向英軍開火。史密斯派步兵向山上衝鋒不果,反遭民兵重擊,結果英軍只好且戰且走。經過布魯斯山後的橋樑後,英軍抵達血腥嶺(Bloody Ridge),遭到來自[[伯福]](Bedford)及林肯的民兵,由南北兩面埋伏夾擊,而康科德的追兵又不斷迫近。突破包圍後史密斯再兵分兩路,並破解了民兵的伏兵,但英軍此時已經折損嚴重,彈藥體力逐漸不繼。 當英軍接著走過菲斯克山(Fiske Hill)時,更遭遇由帕克帶領、前來報復的列星頓民兵。交火後史密斯中槍受傷,而皮特凱恩也在攻打山上狙擊手時墮馬受傷。此時英軍開始潰散而爭相向後逃跑。約2時30分,英軍翻過康科德山並抵達列星頓前沿,而在2時已抵達列星頓的珀西伯爵,則與1,000名援軍在當地迎接。 列星頓會師後,英軍改由珀西伯爵全權指揮撤退。英軍離開列星頓後,前方道路的民兵主要由[[威廉·海夫]](William Heath)及瓦倫醫生號召而來。這批民兵分成小部隊沿路騷擾,用無法精確瞄準的[[滑膛槍]]遠距射擊,期望可擊中密集的英軍陣列。 當英軍再次路過孟努多美時,鎮的村民更在屋內向英軍射擊,使撤退變成巷戰。飽受壓力的英軍開始失控,在洗掠村莊後才聽從命令繼續行軍。單在孟努多美英軍便有40人死亡,80人受傷,而民兵則有25死亡,9人受傷。此處的戰事比早上的列星頓及康科德更為激烈。 離開孟努多美,英軍終於行抵劍橋外的十字路口。抵達劍橋後,珀西選擇了帶軍向北前進,使海夫的埋伏落空。當珀西路過查爾斯鎮地峽時,遭遇由[[蒂莫西·皮克林|皮克林]]帶領,來自[[塞勒姆]]的民兵。不過皮克林卻恐於與英國爆發全面戰爭,而沒有下令民兵截擊,使英軍成功搶佔查爾斯鎮北部高地,並獲得[[森麻實號]]的火炮掩護。此時天色早已入黑,蓋奇再派出2隊步兵軍團到高地增援,並在該處興建堡壘地基。 == 後續影響 ==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結束後,各路民兵未有撤回鄉鎮,而是繼續包圍波士頓及查爾斯鎮,是為[[波士頓之圍]]。蓋奇最終撤離查爾斯鎮高地,兩個月後民兵到相同地方建設防禦工事,最終引發[[碉堡山戰役]]。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雖被視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戰役,但事實上美州殖民地當時仍無意宣佈獨立。不過,戰役發生的時機卻促使了英國與殖民地走向戰爭。 1774年9月[[第一屆大陸會議]]結束後,殖民者表明會於1775年5月召開第二次會議,以等待[[喬治三世]]回應殖民地的聯署,停止封鎖波士頓並修正殖民政策。戰事爆發前,各殖民地領袖仍然以談判為主要目標,[[富蘭克林]]剛從倫敦返回;在費城的[[潘恩]]認為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只有法律上的爭拗。然而[[第二屆大陸會議]]在5月10日如期召開時,諸位領袖開始對英國死心,認定列星頓戰役就是英國對殖民地聯署的回應。[[約翰·亞當斯]]路過戰場時,感到事態已經不可挽回;[[華盛頓]]更穿上全套軍服出席會議,表明殖民地與英國已經開戰。 6月14日,大陸會議宣佈將民兵改編為[[大陸軍]],並在7月3日選出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然而會議同時通過了《武裝宣言》(Causes and Necessity of Taking up Arms),一方面表明是要用武器捍衛自由,另一方面卻重申向英皇效忠。 至於蓋奇也沒有將殖民地截然視為敵人。當民兵開始包圍波士頓時,蓋奇仍拒絕宣佈戒嚴,並容許反叛者主動交出私人武裝後自由離開。緊接在戰事之後,蓋奇與殖民地雙方均積極爭取英國的輿論支持。殖民地迅即向民兵及被俘英軍錄取證供,並僱用快船送到倫敦,結果比蓋奇的官方報告早了一星期抵達。 這使英國輿論普遍同情殖民一方,而蓋奇則備受批評。不過英國輿論未有檢討《強制法案》本身帶來的問題,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仍繼續惡化。 == 紀念 == 不少與列星頓及康科德之戰相關的建築物,都被美國政府保留,並在後來列入[[國家史蹟名錄]]或[[美國國家歷史地標]]。這包括[[老北教堂]](列維爾向民兵傳訊)、[[漢考克-克拉克大屋]](Hancock-Clarke House,漢考克於列星頓匿藏處)、[[畢克文旅舍]](Buckman Tavern,列星頓民兵駐紮處)、[[列星頓草地]](Lexington Battle Green,戰鬥發生地)、[[巴萊特農莊]](Col. James Barrett Farm,康科德民兵領袖的農莊,被英軍搜查)及[[傑森·羅素住宅]](Jason Russell House,英軍回師時洗掠劫殺村民之地)。 1959年麻薩諸塞州設立了[[急召民兵國家歷史公園]],復修了康科德北橋,並且沿路展示當年英國及民兵的行軍,及列維爾被俘虜的地點。多名藝術家也先後為民兵立像及繪製浮雕。此外,不少美國城市亦相繼以列星頓為名,其中[[肯塔基州]]的[列星頓]]原本為狩獵營地,獵人在聽到戰事消息後將營地更名列星頓,並沿用至今。 麻薩諸塞州及[[緬因州]]全省、以及[[威斯康辛州]]的公立學校,每年都會在4月第三個星期一慶祝[[愛國者日]],紀念列星頓及康科德之戰。戰爭的100周年、150周年及200周年紀念日,美國均有大型慶祝活動。[[格蘭特]]在1875年為[[丹尼爾·法倫]](Daniel Chester French)的「急召民兵」銅像揭幕、[[美國郵政署]]在1925年發行了紀念郵票、而[[傑拉爾德·福特|福特]]則在1975年到北橋參與巡遊,並發表演說。 <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16184317/http://www.sec.state.ma.us/cis/cishol/holidx.htm 緬因州公眾假期]sec.state.ma.us </ref> [[美國海軍]]一共有五艘軍艦以列星頓為名,以紀念是次戰役,包括一艘[[前桅橫帆雙桅船]]、一艘[[小型戰鬥帆船]](Sloop-of-war)、一艘[[炮艇]]及兩艘[[航空母艦]](舷號[[CV-2]]及[[CV-16]])。 == 參考文獻 == {{reflist}} == 參考書目 ==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author= Robert J. Allison、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978-0-19-531295-9、2011 *《The Battle Road: Expedition to Lexington and Concord》、author= Charles H Bradford、publisher= Eastern National、isbn=1-888213-01-9、1996 *《The Boston Campaign》、author=Victor Brooks、publisher= Combined Publishing 、isbn=978-0-585-23453-3、1999 *《The Siege of Boston: An on-the-scene Account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uthor= Donald Barr Chidsey、publisher= Crown 、1966 *《The Battle of April 19, 1775: In Lexington, Concord, Lincoln, Arlington, Cambridge, Somerville, and Charlestown, Massachusetts》、author= Frank Warren Coburn、publisher= The Lexington historical society、1922 *《The British in Boston: Being the Diary of Lieutenant John Barker of the King's Own Regiment from November 15, 1774 to May 31, 1776》、author= Elizabeth Ellery Dana、publish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4 *《America's Hidden History》、author= Kenneth C. Davis、publisher= Collins 、isbn = 0-06-111819-2、2009 *《Proceedings at the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Concord Fight, April 19, 1875》、author= Ralph Waldo Emerson、George William Curtis、publisher= Town of Concord、1875 *《Paul Revere's Ride》、author= David Hackett Fischer、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0-19-508847-6、1994 *《The Day of Concord and Lexington》、author=Allen French、publisher= Little, Brown & Co、1925 *《History of the Siege of Boston and of the Battles of Lexington, Concord, and Bunker Hill》、author= Richard Frothingham, Jr、publisher= Little, Brown & Co、1903 *《History of Middlesex County, Massachusetts, Volume 1: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Many of Its Pioneers and Prominent Men》、author= Duane Hamilton Hurd、publisher= J. W. Lewis & Co、1890 *《publish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author= Jeremy Lister、publish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isbn=1-4304-7752-0、1931 *《A Narrative of the Excursion and Ravages of the King's Troops》、author= Massachusetts Provincial Congress、publisher= Isaiah Thomas、1775 *《Boston 1775》、author= Brendan Morrissey、publisher= Osprey Publishing 、isbn=1-85532-362-1、1995 *《Poetry for Students: Presenting Analysis, Context and Criticism on Commonly Studied Poetry》、author= Marie Rose Napierkowski、Mary K Ruby、publisher= Gale Research、isbn=978-0-7876-2724-9、1998 *《The War for Independence: A Military History》、author= Howard H. Peckham、publish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Infantry Regiments of the US Army》、author= James A. Sawicki、publisher= Wyvern Publications、isbn=978-0-9602404-3-2、1981 *《Lexington and Concord》、author= Arthur B Tourtellot、publisher= W. W. Norton、isbn=0-393-00194-6、1959 *《Fusiliers: Eight Years with the Red Coats in America》、author=Mark Urban、publisher= Faber and Faber、isbn=978-0-571-22486-9、2007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美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萊辛頓和康科德戰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