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86.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萧沆 的原始碼
←
萧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萧沆'''<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498/1026473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68/omknok66i3.html 圖片來自名人简历]</small> |} '''萧沆''' 萧沆(Emil Cioran, 1911年-1995年),[[罗马尼亚]][[旅法哲人]],二十世纪怀疑论、虚无主义重要思想家。有罗马尼亚语及法语创作格言、断章体哲学著述传世,以文辞精雅新奇、思想深邃激烈见称。 《解体概要》是萧沆累积能量,爆发出来对生命的炽烈否定,也是他最为着名的得奖大作。如书名所示,《解体概要》破坏你我所有的信念,从心灵到肉体、从宗教到哲学、从出生到终结,任何既定想法,都会在《解体概要》的阅读过程中,全面解体。只有在彻底溃烂之后、只有在承认世界的绝望之后,我们才能稍稍接近生存的目的。 == 人物生平 == 罗马尼亚小山村中萧沆故居萧沆属天才早熟型、诗人气质哲学家。入读布加勒斯特大学期间,博览群书,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舍斯托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影响。二十一岁完成第一部哲学断章集《在绝望之巅》(1934)以后,连续数年以罗马尼亚文撰著多部作品,文风犀利、思想独特,令人侧目。在一度留德之后,三十年代后期游学法国,并继续母语创作。后因欧洲时政变化,滞留巴黎,遂选择定居于此 。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反省自己早年亲纳粹唯生命论思想,后决意与自己的过去决裂,放弃母语,转以法文从事思考写作。一九四七年完成的第一部法文作品《解体概要》,几经修改,于一九四九年发表,旋即获颁奖助外国作家法文创作的里瓦罗尔(RIVAROL)奖。此为萧沆一生唯一一次接受文学奖。 此后四十年间,萧沆创作多部法语哲学作品。尽管在相当时期里,萧沆的巴黎生活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也只维持在小众范围传播,却一直深受论者好评,不乏热切拥趸。六、七十年代中,德、英、日、西语译本渐多,在彼时方兴未艾的叛逆思潮中,影响深广。而八十年代以来,其人其书经苏珊·桑塔格等人介绍,则渐为大众熟知,遂成当代西方经典。 萧沆一九九五年于巴黎辞世。 == 风格评论 == 萧沆之墓萧沆的作品围绕对存在之虚妄与困顿的反思展开,充满悲观主义、怀疑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论调;对人世磨难与苦痛,有极为敏锐深刻的观察体认,因而呈现为一种极端的清醒,以致几近凶狠的态度;而同时,其文笔旨趣之新颖考究,遣词造句之暴戾刻毒,则构成了他特殊的行文与运思风格,备受推崇。如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便认为萧沆:“是梵乐希之后,最伟大的法文作家之一,足令法文增辉。” 萧沆在多年后为《解体概要》撰写的一篇介绍文章里,曾这样坦白说:“我跟那些神秘论者混再久也无济于事,在内心深处,我从来便是站在魔鬼一边的:可因为无法跟它的威力媲美,于是我至少尽力通过自己的无礼、尖酸、专横与任性来使自己无愧于它。”而旅居美国的罗马尼亚知名作家诺尔曼·马内阿(Norman Manea),曾如此描述他:“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 == 详细介绍 == 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解体概要》,是萧沆著作中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译文灵动而富于诗性的节奏,传达出了萧沆的思想神韵。 《解体概要》由一系列片段式短文组成,这显示了萧沆一贯的写作风格,可看作是赫拉克利特书写哲学的方式的一种复活,同时也让人想到尼采的风格,有人就将萧沆比作“法国的尼采”,但这种比较总是不自然的。萧沆就是萧沆。萧沆在文风上也不同于普鲁斯特、萨特这样典型的法国作家,他的文字没有繁花似锦的修辞炫技,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旁征博引,而是简洁、尖锐,具有简明之美、极端之美。 与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相比,萧沆的思想和写作态度都是很特别的。他的思维完全反主流,不从属于任何团体或流派。你无法给他贴标签,甚至不能模仿。他不是为了发表、出版或求闻达而写作。他写作完全是为了直面一己生存的困难和真实。他看人的眼光可谓毒辣,但也深透。即便是大诗人瓦雷里,在萧沆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审视之下,也不得不露出“严谨”的破绽。对萧沆来说,写作就是因为不得不写,因为不写就会彻底崩溃。从17岁开始,他就饱受失眠之苦。他靠骑自行车周游法国,让自己精疲力竭,从而赢得一些睡眠。他相信失眠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后来则宣称他的全部文字都是失眠之时写下的。萧沆反感普遍的过于乐观的世界观,他认为乐观主义掩盖了生活的真相,使人遗忘了自身生存的困难;而只有敢于正视这种根本性的困难,才能激活有价值的真实生命。 萧沆认为,存在是一种诱惑,而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困难——活命的困难。他终身未婚。事实上他年轻时经常想自杀。假如不是写作的救助,他也许早选择自杀了。可以说,写作救了他的命,而他写下的文字,又救了另一些人的命。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萧沆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用积极或消极的二分法去划分,去判断。说到底,这是一个携着绝望之心但一直抗击死亡的怪人或奇人!他最终活到84岁。他自己在晚年常对此惊讶不已。 <ref>[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6997/ 名人励志故事]</ref> <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 名人名言]</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萧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