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82.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董晋 的原始碼
←
董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董晋'''(723年-799年3月13日 ),字混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唐朝中期名臣。官至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开国公。死后获赠太傅,谥号"恭惠"。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董晋 | 图像 =[[File:董晋5.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图像说明 =[http://n4.map.pg0.cn/T1VcdQBbxv1RCvBVdK/w252/h212.jpg 原图链接] [https://pic.sogou.com/d?query=%B6%AD%BD%FA&mode=1&did=3#did2 来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723年1月1日 | 出生地点 = 河中虞乡 | 逝世日期 = 799年3月13日 | 国籍 = 中国唐朝 | 别名 = 字混成 | 官职 = 宣武军节度副大使、同平章事等 | 知名于 = 平邓惟恭之乱<br>安定宣武军 <br> }}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董晋在唐玄宗在位后期以明经科及第。至德(756年-758年)初年,唐肃宗自灵武前往彭原,董晋上书谒见,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又转任卫尉丞,又出任汾州司马。 <p style="text-indent:2em;">[[汾州]]刺史崔圆升任淮南节度使时,奏请董晋以本官摄任殿中侍御史,充任淮南节度判官,旋即回到御史台,仍任本官。随后接连迁升为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等职。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董晋曾以判官职随同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纥和亲。因不辱使命,回朝后被拜为司勋郎中,相继改调为秘书少监、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及左金吾卫将军等职。 <p style="text-indent:2em;">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此时刚任左金吾将军不久的董晋因为官廉谨、勤慎而被授为太府卿,又改调为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御史台事。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后不久,董晋外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许久后,获加御史大夫。 <p style="text-indent:2em;">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兵在长安拥立太尉朱泚为主。朱泚派部将仇敬、何望之进攻华州,董晋弃城奔赴奉天,被拜为国子祭酒。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久后,[[德宗]]令董晋前往恒州宣慰 。回经河中时,节度使李怀光也起兵反叛朝廷,并与朱泚相呼应。董晋在河中对李怀光晓以君臣大义,劝他不要助朱泚为乱。李怀光听从董晋的劝说,虽不满于朝廷,但终不与[[朱泚]]相勾结,这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奉天之难平定后,德宗返回京师,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后转任尚书左丞,当时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入朝拜相,威权显赫,韩滉仗势陷害尚书右丞、度支使元琇。朝臣虽然都认为元琇冤枉,但慑于[[韩滉]]权势,敢怒而不敢言。董晋挺身为元琇极力辩解,受到举朝称赞。之后再次担任太常卿。 <p style="text-indent:2em;">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因另一宰相窦参正得宠于德宗,大权独揽,董晋但奉职而已。窦参专政,引起了德宗的猜忌。唐德宗向董晋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如实作了回答,德宗于是罢免了窦参。董晋心感到惶恐,上疏辞职。 <p style="text-indent:2em;">贞元九年(793年),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德宗授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 本来李万荣临死前已让同乡亲信邓惟恭接任,这样,邓惟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以至发展到谋图反叛。董晋得知后捕杀其党羽,囚送邓惟恭到京师,德宗对邓惟恭将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晋柔弱不能制御宣武的骄兵悍将,调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其司马,管理军务。陆长源执法严刻,多追究镇兵的往日恶行。董晋开始支持他,后来见这样不利于与镇兵的关系,就制止他的作为。董晋又用孟叔度管理财赋,而孟叔度为人轻佻,不尊重镇兵,为镇兵所反感,虽然如此,因董晋谦虚谨填,俭约循旧,使镇兵还大体安定。 <p style="text-indent:2em;">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三日(3月13日),董晋在宣武军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德宗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恭惠" 。董晋死后不到十日,宣武即发生兵乱,乱军虐杀陆长源及孟叔度。 ==主要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纵观董晋一生,其才能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辨解;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井抚御其骄兵悍将。 ==逸闻趣事== <p style="text-indent:2em;">唐德宗时,董晋和窦参一同为相。所有的大事都由窦参决定,董晋唯唯服从。窦参逐渐自满傲慢,德宗不满意他。窦参嘱咐董晋,要他向皇帝奏请给事中窦申做吏部侍郎。德宗严肃地说:"这是不是窦参的主意?董晋不敢隐讳,以实话相告。德宗就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一一回禀。不久,窦参便被贬官。董晋也数次上表请辞,德宗于是将其罢相,改授兵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适逢宣武军节度使李万荣病重,他的儿子作乱。朝廷就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董晋受命后,仅带随从十几个人,直赴郑州。汴州(宣武军首府)方面并未派人出迎,董晋的部下和郑州官吏都很害怕,都劝他说:"汴州节度府的都虞侯邓惟恭是应该来迎接的。他不仅没有来,还乘着李万荣病重,攫取了兵权。如今节度使到了这里,他还不来迎接你,他的想法已经很明白了。恐怕咱们得暂时回避一下,以便等待时机。"董晋说:"我奉命做节度使,只能按时到任,怎么可以逗留不前?"大家都担心他有危险,唯独董晋自己恬然自处。到了离汴州几十里的地方,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看到[[邓惟恭]]连马都没下,记在心里。到了节度衙门,仍然让邓惟恭主持军务。邓惟恭只知道董晋是朝廷派来做节度使的,但摸不清他会怎样做。 <p style="text-indent:2em;">[[邓惟恭]]本以为他自己应当接替李万荣做节度使,故意不派人接董晋,企图让他害怕,希望董晋不敢到汴州来,没有想到董晋会来得这样神速。董晋这么快地来了,临近了汴州,邓惟恭只好去迎接,但心里怀着鬼胎。董晋以邓惟恭傲慢无礼,图谋不轨的罪名,把邓惟恭发配到岭南。朝廷担心董晋柔弱,又派汝州刺史陆长源任宣武行军司马,协助他管理军务。董晋性格宽厚,待人谦和。每次行事,大多按照旧例办理,使军心逐渐安定。陆长源为人严苛,请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理。董晋总是在开始答应,待到陆长源拟好方案后,又扣下不用。董晋委任节度判官孟叔度管理钱粮,此人为人轻浮,不尊重士卒,遭到众人记恨。董晋逝世后十日,汴州大乱,乱军杀死了陆长源和孟叔度,并且把他们的肉煮成粥来吃。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贾至]]:恪慎励精,详於吏事,饮冰将命,克有成绩。 <p style="text-indent:2em;">[[韩愈]]:天眷唐邦,锡之元臣。肫肫元臣,其德孔硕。不谄不笑,不威不赫。不求其盈,不致其敌。爰立作相,讦谟实勤。出若无辞,畴德之闻。帝念东土,公其来抚。乃守洛都,乃藩浚郊。乃去厥疾,乃施厥膏。不知其劳,鳏寡以饶。维昔浚郊,厥乱维旧。有狡有狂,其群孔丑。公其来矣,为民父母。父诲其义,母仁其愚。既变既从,孰云其初。自迩徂远,混然一区。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公今不归,谁佐天子。公既来止,东人以完。公既殁矣,人谁与安。浊流浑浑,有辟其郛。阗道让呼,公来之初。今公之归,公在丧车。 <p style="text-indent:2em;">[[权德舆]]:①惟公自筮仕至捐馆,四十五年,无伐善,无违德,历官三十六,皆以理效闻。自建中以还,居中分阃,再调鼎实,一人而已。范文子所谓厚德者能享多福,惟公有之。 ②后王财成,隽抡衙鳎,以建皇极。甫申居内,方邵理外,周邦是式。於惟陇西,求福不回,文武宣力。调和公<饣束>,整训长毂,柔惠且直。胶西章章,道可佐王,屈相下国。绵代储庆,至公而盛,位实配德。孑孑干耍,昔往浚都,俗既纾息。翻翻素旗,今旋洛师,人用凄恻。惟是壤树,资於四布,万安之侧。德辉在兹,永代有词,於以篆刻。 <p style="text-indent:2em;">[[刘昫]]:治乱,势也,势乱不能卒治。长源以法绳骄军,祸不旋踵;则董公之宽柔不无谓。 <p style="text-indent:2em;">[[宋祁]]:晋懦弛苟安,滋欲以恩信倾贼,迂暗之人,乌可语功名会哉! ==墓址纪念== <p style="text-indent:2em;">董晋墓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东南的"董氏三冢"。[[《虞乡县志·卷八·古坟考》]]载称,"唐太傅董公墓在县东十六里董村南,有三冢,碑碣无存,《临晋志》以为董晋墓,考权文公董公神道碑,称晋葬河南县万安山之原,则非晋明矣。按神道碑言,公考伯良,赠尚书左仆射,此太傅当属伯良墓,上二冢疑一为公曾祖梁州博士仁琬墓,一为公祖右散骑常侍大礼墓,今土人惟称三进士坟云。" ==史料记载== <p style="text-indent:2em;">《赠太傅董公行状》 <p style="text-indent:2em;">《赠太傅董公神道碑铭》 <p style="text-indent:2em;">《[[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九十五》 <p style="text-indent:2em;">《[[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七十六》<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389b0bd88a7fe54?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新唐书·董晋传 阅读附答案] ,快资讯 2019-10-31 </ref>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中国古代军政人物]] [[Category:人物類]] [[Category:历史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董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