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73.1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葫芦墩圳 的原始碼
←
葫芦墩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葫蘆墩圳'''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jatraveling.tw/2018/12/1544197262-e6c29475159c6cd3f53374df551b2cc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jatraveling.tw/blog/post/18718 圖片來自jatraveling] </small> |} '''葫蘆墩圳''',又稱'''貓霧捒圳''',是[[臺灣清領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位於[[臺中市]][[豐原區]],包括上埤、下埤與下溪洲三個獨立水圳,是豐原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台灣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為[[清代]]以來臺中地區[[農業]]生產命脈,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頭]]。<ref>[https://jatraveling.tw/blog/post/18718 葫蘆墩圳水岸花都,豐原全新河川廊道景觀],jatraveling</ref> == 歷史 == [[康熙]]年間漢人治臺,大陸移民漸至邊緣從事墾荒,由於開墾需要水源,在當時[[岸裡社]](今[[神岡區|神岡]])並無水利灌溉設施,五穀難育。1723年([[雍正]]元年),下埤圳由岸裡社通事[[張達京]]採「割地換水」方式獨資興建,圳水八份歸私用,二份歸熟蕃灌溉,以漢八平埔二的比例分水。 1733年([[雍正]]十年),岸裡社第三代總[[土官 (台灣)|土官]][[潘敦仔]]欲鑿圳卻無資力,於是求助於[[張達京]]。張達京採「割地換水」方式合資興建。所謂「割地換水」意即「地權換水權」之意,張達京與潘敦氏立下字據,洽請6館業戶共同訂立割地換水墾約,即潘敦氏願將祖先傳來之土地劃界分讓抵付鑿圳之工銀,而業戶張振萬氏(張達京假擬之人因身居官職不便用真名)願投私財興公開圳,將蕃有草埔地(今之[[臺中市]][[神岡區]]、[[潭子區]]各少部分及[[大雅區]]、[[北屯區]]、[[西屯區]]、[[西區 (台中市)|西區]]、[[北區 (台中市)|北區]]等)業權,割讓6館業戶(張振萬、[[陳周文]]、[[秦登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開墾,而6館業戶出資開鑿埤圳,由朴子籬口(今之朴子口,今[[石岡水壩]]西南處一帶)築埤引[[大甲溪]]水供給灌溉。其造成之圳及今豐原圳延長有四十餘里,出資六千六百兩大銀,該工程至1734年(雍正11年)竣工,此為上埤。水圳完工後,漢田得水14分之12,蕃田得水14分之2比例分水。 後來張達京又從[[閩]][[粵]]招募來眾多的[[漢人]][[佃農]],耕種由[[巴宰族]]那裡取得的土地,他自己則每年向佃戶收取租穀。張達京藉由土地的收穫取得財富後,又進一步投資水圳事業,再用[[水權]]迫使巴宰族人釋出更多的土地,造成巴宰族族人大量流失土地,而後遷居內山。 下溪洲圳則於1823年([[道光]]3年)由[[陳天來]]等五人(稱「陳五協」)共同出資1,600兩銀興建,灌溉農田的面積200甲。 清末,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主權悉歸[[阿罩霧]][[林烈堂]]等八人之所有;[[台灣日治時期]]的1902年(明治35年),此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合併稱為葫蘆墩圳,成立[[公共埤圳組合]],以日幣26,929.77圓收買歸公,同年並將葫蘆墩圳、[[八寶圳]]、[[王田圳]]三埤圳主權歸屬公有成立組合,亦為國內水利自治團體之啟端。 1923年(大正12年),日本人從樸仔籬口(今石岡大橋)引入大甲溪溪水,成為南幹線,並合上埤、下埤、下溪洲圳三圳,開鑿隧道接通舊圳路,1924年完工。1923年命併該三埤圳組,設立統一機構,命名為「豐原水利組合」,1939年改稱「豐榮水利組合」,並設置「豐榮水利之碑」,碑文記載葫蘆墩圳開設始末,為當時水利工程開發的歷史見證。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石岡水壩]]完工,將葫蘆墩圳的灌溉圳路重新調整,於[[食水嵙溪]]新建新的取水口,舊入水口功成身退,於2004年(民國93年)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築|歷史建築]]保存,葫蘆墩圳改道經南幹渠道合[[八寶圳]],由石岡壩統一引水。1999年[[921大地震]]後,石岡壩嚴重毀損,影響「南渠幹道」取水,葫蘆墩圳的取水口也塌陷,所以緊急修復舊進水口應急。 == 系統 == * 葫蘆墩圳本圳→西汴→南門支線→港尾仔溪→筏仔溪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北屯支線→二分埔支線→[[柳川]]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北屯支線→北屯圳(水搶汴分線)→東勢仔圳→[[綠川]]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北屯支線→三分埔支線→[[梅川]]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四張犁支線→石碑分線→石碑溪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四張犁支線→七張犁分線→石碑溪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四張犁支線→大埔厝圳→港尾仔溪→筏仔溪 * 葫蘆墩圳本圳→東汴→四張犁支線→四張犁分線→[[麻園頭溪]] * 葫蘆墩圳本圳→軟埤溪→[[大甲溪]] * 葫蘆墩圳本圳→軟埤溪→下埤幹線→橫山支線→塔連溝→東門支線→大雅排水→筏仔溪 * 葫蘆墩圳本圳→軟埤溪→下埤幹線→中央支線→十三寮排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葫芦墩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