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61.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蒙古沙鸻 的原始碼
←
蒙古沙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蒙古沙鸻</big> ''' |- | [[File:蒙古沙鸻.jpg|缩略图|居中|'''蒙古沙鸻'''[http://pic.birdnet.cn/forum/201312/05/124536m9t34goo878oakts.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1&tid=711799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蒙古沙鸻</br>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纲:鸟纲 </br> 目:鸻形目 </br> 科:鸻科 属:鸻属 </br> 种: 蒙古沙鸻 亚 种: 5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br> 英文名称: Lesser Sand Plover </br> 英文名称: Lesser Sand-Plover</br> 英文名称: Mongolian Dotterel</br> 英文名称: Mongolian Plover</b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 '''[[蒙古沙鸻]]'''<ref>[http://eelib.zslib.com.cn/zjm/variouslist/html/3469.html 蒙古沙鸻(附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14-10-20</ref>(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属小型涉禽,体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腹部白色。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 特征 == 蒙古沙鸻夏羽头顶部[[灰褐沾棕]],额部颜色为白色、黑色或仅具[[白斑]]。头顶前部具一黑色横带,连于两眼之间。将白色额部和头顶分开。眼先、贯眼纹和耳羽黑色,其上后方有一白色眉斑,后颈棕红色,向两侧延伸至上胸与胸部棕红色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棕红色颈环,背和其余上体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级飞羽基部以及内侧初级飞羽外部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具白色羽轴,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腰两侧白色,尾灰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外硼白色;其余尾羽具黑褐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颏、喉白色。胸和颈两侧栗棕红色,与后颈栗棕红色颈环相联,其余下体,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红色均变为褐色。前额白色向后扩展,与白色眉纹紧相连。眼先淡灰褐色,头顶、后颈和上体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缘,下体白色,上胸具断裂开的灰褐色胸带或仅为上胸两侧的一大块灰褐色斑。 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黄色羽缘,胸斑也为皮黄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暗灰绿色<ref>[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82825.aspx 蒙古沙鸻外形特征],中文百科在线,2013/3/11 </ref>。 == 习性 == 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以及附近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带的水域岸边及其沼泽地上,有时也到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较大胆,常在水边沙滩上走走停停,边走边觅食。迫不得已时一般不起飞。主要取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也取食蠕虫、蚱蜢、蝼蛄、黑小蜂及鞘翅目昆虫。 在中国台湾[[3-5月]]为普遍的过境鸟,秋季和冬季较少见。春季约有700-1800 只分别在鸭绿江口、双台子河口、盐城滩涂和长江口出现,亚洲东部种群数量约6万只。蒙古沙鸻在香港春季出现的高峰期在4月中旬至5月初,研究证实其寿命至少有10年。 == 生境 == 栖息于海边沙滩、河口三角洲、水田、盐田,繁殖季节见于内陆高原的河流、沼泽、湖泊附近的耕地、沙滩、戈壁和草原等。垂直分布高度从海平面至青藏高原(海拔5500米以上)。 == 繁殖 == 野外[[5-8月]]繁殖,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带。巢多置于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边。在新疆南部和西藏多见于海拔4000-5000米的湖边草地或戈壁。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岛屿,也在海边砾石滩或沙地上营巢。窝卵数多为3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赭褐色或皮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40×23-29毫米。孵化期22-24天。 == 地理分布 ==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南移至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pamirensis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的湖泊及河流沙滩。atrifrons 繁殖于[[青藏]]高原。此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少量鸟在中国南部沿海越冬。stegmanni在台湾越冬。所有亚种均较常见<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754.html 蒙古沙鸻地理分布],百问中文,2017-02-18</ref>。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上映时间''' ||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1 || 蒙古沙鸻青海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schaferi |- | 2 || [[蒙古沙鸻西藏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atrifrons |- | 3 || 蒙古沙鸻台湾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 |- | 4 || 蒙古沙鸻指名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mongolus |- | 5 || 蒙古沙鸻新疆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pamirensis |- |}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蒙古沙鸻
」頁面